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分子标记的特点和种类第15-18页
        1.1.1 分子标记的特点第15-16页
        1.1.2 分子标记的种类第16-18页
    1.2 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第18-21页
        1.2.1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18-19页
        1.2.2 QTL作图群体的类型第19-20页
        1.2.3 棉花重要QTL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第21-22页
        1.3.1 构建原理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1.3.2 构建的前提条件第22页
    1.4 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1.4.1 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第22-23页
        1.4.2 片段代换系的应用第23-26页
        1.4.3 片段代换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6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第28-38页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28-29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页
        2.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第28-29页
        2.1.3 性状考察第29页
        2.1.4 数据分析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2.2.1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均值表现第29-31页
        2.2.2 方差分量比率及遗传率第31-34页
        2.2.3 杂种优势表现第34-36页
    2.3 讨论第36-37页
        2.3.1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均值表现第36页
        2.3.2 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第36页
        2.3.3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第36-37页
    2.4 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F_1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第38-85页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3.1.1 试验材料第38页
        3.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第38-39页
        3.1.3 性状考察第39页
        3.1.4 数据分析第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80页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9-50页
        3.2.2 简单相关分析第50-60页
        3.2.3 皮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第60-62页
        3.2.4 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通径分析第62-65页
        3.2.5 代换系亲本及F_1的对照优势分析第65-70页
        3.2.6 杂种F_1的中亲优势分析第70-74页
        3.2.7 优异材料筛选第74-80页
    3.3 讨论第80-83页
        3.3.1 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后的影响第80-81页
        3.3.2 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第81-82页
        3.3.3 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相互关系第82-83页
        3.3.4 代换系杂种的中亲优势表现第83页
        3.3.5 代换系及F_1的利用潜力第83页
    3.4 结论第83-85页
第四章 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主效QTL定位第85-12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5-88页
        4.1.1 试验材料第85页
        4.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第85页
        4.1.3 性状考察第85页
        4.1.4 基因组DNA提取第85-86页
        4.1.5 SSR分子检测第86-88页
        4.1.6 数据分析与QTL检测第8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8-112页
        4.2.1 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分析第88-97页
        4.2.2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分析第97-112页
    4.3 讨论第112-121页
        4.3.1 稳定存在的QTL第112页
        4.3.2 增效基因的来源第112-113页
        4.3.3 成簇分布和共连锁现象第113-114页
        4.3.4 与前人结果的比较第114-121页
    4.4 结论第121-122页
第五章 结论第122-124页
    5.1 主要研究结果第122-123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23页
    5.3 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作者简历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旋毛虫组织蛋白酶F的功能鉴定及药物靶标筛选
下一篇:白铅矿氯离子强化硫化浮选试验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