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氧化铅矿概述 | 第16-17页 |
1.2 氧化铅矿浮选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直接浮选法 | 第17-19页 |
1.2.2 硫化浮选法 | 第19-24页 |
1.3 硫化技术 | 第24-29页 |
1.3.1 表面硫化技术 | 第24页 |
1.3.2 机械硫化技术 | 第24-25页 |
1.3.3 水热硫化技术 | 第25-27页 |
1.3.4 硫化焙烧技术 | 第27-28页 |
1.3.5 其他硫化技术 | 第28-29页 |
1.4 氧化矿物表面强化硫化技术 | 第29-33页 |
1.4.1 铵(胺)盐在氧化矿物硫化浮选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1.4.2 氯离子强化硫化氧化铅矿物的提出 | 第31-33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3-35页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3页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2.1 试验原料、设备与药剂 | 第35-37页 |
2.1.1 试验原料 | 第35-36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36页 |
2.1.3 试验药剂 | 第36-3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2.2.1 浮选试验 | 第37-38页 |
2.2.2 溶解试验 | 第38页 |
2.2.3 硫化试验 | 第38页 |
2.2.4 液相中化学组分测定 | 第38页 |
2.2.5 X射线衍射测定 | 第38页 |
2.2.6 SEM-EDS测定 | 第38-39页 |
2.2.7 Zeta电位测定 | 第39页 |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 第39页 |
2.3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39-43页 |
2.3.1 Schrodinger方程 | 第39-40页 |
2.3.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0页 |
2.3.3 交换相关泛函 | 第40-41页 |
2.3.4 平面波赝势法 | 第41页 |
2.3.5 CASTEP简介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白铅矿电子结构与溶液化学计算 | 第43-57页 |
3.1 理想白铅矿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 第43-48页 |
3.1.1 计算方法 | 第43页 |
3.1.2 结构模型 | 第43-44页 |
3.1.3 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 | 第44-45页 |
3.1.4 Mulliken布局分析 | 第45-46页 |
3.1.5 电荷密度分布 | 第46-48页 |
3.2 理想白铅矿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 第48-52页 |
3.2.1 计算方法和结构模型 | 第48-49页 |
3.2.2 白铅矿(110)面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 第49-52页 |
3.3 白铅矿溶液化学计算 | 第52-55页 |
3.3.1 白铅矿溶解组分计算 | 第52-53页 |
3.3.2 溶液中铅离子分布规律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白铅矿硫化浮选研究 | 第57-77页 |
4.1 白铅矿浮选试验研究 | 第57-59页 |
4.1.1 黄药浓度对白铅矿浮选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2 硫化钠浓度对白铅矿浮选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 白铅矿表面硫化机理研究 | 第59-70页 |
4.2.1 硫化钠溶液中硫组分的分布规律 | 第59-61页 |
4.2.2 矿浆溶液中硫组分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4.2.3 Zeta电位测定 | 第62-63页 |
4.2.4 XRD检测 | 第63页 |
4.2.5 SEM-EDS检测 | 第63-65页 |
4.2.6 XPS测定 | 第65-70页 |
4.3 硫组分吸附对白铅矿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70-75页 |
4.3.1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70-71页 |
4.3.2 HS~-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构型 | 第71-73页 |
4.3.3 HS~-吸附对白铅矿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白铅矿氯离子强化硫化浮选研究 | 第77-97页 |
5.1 氯离子的添加对白铅矿浮选的影响 | 第77-79页 |
5.1.1 氯离子存在条件下捕收剂浓度对白铅矿浮选的影响 | 第77-78页 |
5.1.2 氯离子存在条件下硫化钠浓度对白铅矿浮选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 氯离子的添加对白铅矿硫化的影响 | 第79-91页 |
5.2.1 矿浆溶液中硫组分的吸附规律 | 第79-80页 |
5.2.2 Zeta电位测定 | 第80-81页 |
5.2.3 XRD检测 | 第81-82页 |
5.2.4 SEM-EDS检测 | 第82-85页 |
5.2.5 XPS测定 | 第85-91页 |
5.3 氯离子强化硫化白铅矿的DFT研究 | 第91-95页 |
5.3.1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91-92页 |
5.3.3 氯离子对硫化后白铅矿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92-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氯离子强化硫化白铅矿机理研究 | 第97-109页 |
6.1 氯离子溶液体系中铅-氯络合物的分布规律 | 第97-99页 |
6.2 氯离子对白铅矿表面溶解特性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3 氯离子对白铅矿表面电位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4 氯离子对白铅矿表面原子组分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5 氯离子对白铅矿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6.5.1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104-105页 |
6.5.2 PbCl~+吸附对白铅矿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9-112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