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及主要土传病害研究概况 | 第18-30页 |
1.1 保护地番茄主要土传病害 | 第18-23页 |
1.1.1 番茄枯萎病 | 第19页 |
1.1.2 番茄颈基腐病 | 第19-20页 |
1.1.3 番茄黄萎病 | 第20页 |
1.1.4 番茄细菌性青枯病 | 第20-21页 |
1.1.5 番茄根结线虫病 | 第21页 |
1.1.6 番茄根腐病 | 第21-23页 |
1.2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2.1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的发现及危害状况 | 第23页 |
1.2.2 黄瓜织球壳菌引起的的病害 | 第23-25页 |
1.3 分子检测技术在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25-30页 |
1.3.1 常规ITS-PCR | 第25-26页 |
1.3.2 巢式PCR | 第26-27页 |
1.3.3 多重PCR | 第27页 |
1.3.4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7-28页 |
1.3.5 RT-PCR技术 | 第28页 |
1.3.6 实时荧光PCR | 第28-29页 |
1.3.7 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病原学研究 | 第30-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1 病害标样采集及症状描述 | 第30页 |
2.1.2 病原菌分离 | 第30-31页 |
2.1.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1页 |
2.1.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31-32页 |
2.1.5 病原菌分子鉴定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2.2.1 病害症状描述 | 第33-35页 |
2.2.2 样品采集及病菌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2.2.3 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2.2.4 病菌培养性状及结构特征描述 | 第37-40页 |
2.2.5 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2.2.6 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生物学研究 | 第45-63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5-49页 |
3.2.1 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45-47页 |
3.2.2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 第47-48页 |
3.2.3 病原菌初侵染来源测定 | 第48-49页 |
3.2.4 病菌在不同湿度土壤中存活时间测定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3.3.1 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 第49-55页 |
3.3.2 病菌寄主范围测定结果 | 第55-57页 |
3.3.3 病害初侵染来源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3.3.4 病菌在不同湿度土壤中存活时间测定结果 | 第58-60页 |
3.3.5 病害循环 | 第60-61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种群多样性及分布研究 | 第63-7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4.1.1 供试样品 | 第63页 |
4.1.2 供试引物 | 第63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4.2.1 病菌分离及形态学鉴定 | 第64页 |
4.2.2 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4-6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4.3.1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66-68页 |
4.3.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8-70页 |
4.3.3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及病菌种群分布 | 第70-7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72-83页 |
5.1 材料 | 第72-73页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73页 |
5.1.2 供试材料 | 第7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3-77页 |
5.2.1 菌种扩繁 | 第73-74页 |
5.2.2 人工接种及取样 | 第74页 |
5.2.3 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扩增 | 第74-75页 |
5.2.4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75页 |
5.2.5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75-76页 |
5.2.6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引物灵敏度检测 | 第76页 |
5.2.7 人工接种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巢式PCR检测 | 第76-77页 |
5.2.8 田间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巢式PCR检测 | 第7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扩增 | 第77-78页 |
5.3.2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78-79页 |
5.3.3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79页 |
5.3.4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引物灵敏性检测 | 第79-80页 |
5.3.5 人工接种番茄根部及叶片巢式PCR检测结果 | 第80-82页 |
5.3.6 田间番茄织球壳萎蔫病巢式PCR检测结果 | 第82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番茄品种抗织球壳菌萎蔫病鉴定与筛选研究 | 第83-8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6.1.1 供试菌株 | 第83页 |
6.1.2 供试鉴定材料 | 第83-84页 |
6.1.3 接种物制备 | 第84-85页 |
6.1.4 棚室接种 | 第85-86页 |
6.1.5 鉴定调查 | 第86页 |
6.1.6 评价标准 | 第86-8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7-88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88-8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9-94页 |
7.1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病原学 | 第89-90页 |
7.2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生物学 | 第90-91页 |
7.3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种群多样性及分布 | 第91页 |
7.4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91-92页 |
7.5 番茄品种抗织球壳菌萎蔫病鉴定与筛选 | 第92页 |
7.6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2-93页 |
7.7 问题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