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外对金融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 第15-19页 |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 | 第15-16页 |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研究 | 第16-17页 |
(三)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二、国内对金融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 第19-21页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2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法 | 第23-24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24页 |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 | 第24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作用机理 | 第26-36页 |
第一节 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 | 第26-29页 |
一、金融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 第26-28页 |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概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耦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 第29页 |
第三节 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因 | 第29-31页 |
一、金融集聚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 | 第29-30页 |
二、信息的外部性、不对称信息促进金融集聚的形成 | 第30页 |
三、外部规模经济促进金融集聚形成 | 第30-31页 |
第四节 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机制 | 第31-33页 |
一、金融集聚效益 | 第31-33页 |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 第31页 |
(二)网络效益 | 第31页 |
(三)创新效益 | 第31-32页 |
(四)加速技术进步效益 | 第32页 |
(五)自我强化机制效益 | 第32-33页 |
二、金融扩散效应 | 第33页 |
第五节 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的时间规律 | 第33-36页 |
一、形成阶段 | 第34页 |
二、快速集聚阶段 | 第34-35页 |
三、稳定发展阶段 | 第35页 |
四、扩散转移阶段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川渝地区金融集聚测度和内在动因分析 | 第36-46页 |
第一节 川渝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一)银行业规模 | 第36-37页 |
(二)金融机构存款 | 第37页 |
(三)金融机构贷款 | 第37-38页 |
二、证券业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三、保险业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川渝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测度 | 第40-42页 |
一、区位集中度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影响川渝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42-44页 |
一、建立模型 | 第42-43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本章总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川渝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46-53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 第46-49页 |
一、区域经济总量分析 | 第46-49页 |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 第46-47页 |
(二)财政收入情况 | 第47-48页 |
(三)居民生活水平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金融产业增加值对GDP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金融机构贷款对GDP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川渝地区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3-66页 |
第一节 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关系模型 | 第53-57页 |
一、建立模型 | 第53-56页 |
(一)功效函数 | 第53-54页 |
(二)耦合度函数 | 第54-55页 |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55-56页 |
二、耦合发展类型评判标准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指标体系设计与资料收集 | 第57-59页 |
一、指标体系设计 | 第57-58页 |
二、资料收集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59-65页 |
一、指标权重计算 | 第59-62页 |
(一)AHP的基本思路 | 第59页 |
(二)AHP的计算步骤 | 第59-61页 |
(三)评价指标权重 | 第61-62页 |
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一)耦合度分析 | 第63-64页 |
(二)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发展类型分析 | 第64-65页 |
第四节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促进川渝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一、充分发挥成都、重庆双核的辐射作用 | 第66页 |
二、加大金融宏观改革力度,促进金融集聚形成 | 第66-67页 |
三、积极夯实川渝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经济基础 | 第67-68页 |
四、支持和鼓励创新,推进金融产业发展 | 第68页 |
五、健全金融生态环境体系,提高区域金融竞争力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