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导论 | 第11-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二、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青少年工作 | 第14页 |
| 2. 专业自主性和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 | 第14-15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 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 | 第15页 |
| 2. 国外社区青少年教育 | 第15-17页 |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一)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2. 资料收集 | 第19页 |
| 3. 个案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 四、个案分析:J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服务状况 | 第21-33页 |
| (一) B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 1. 组织架构与分工 | 第21-22页 |
| 2. 人员配备及人员资质 | 第22页 |
| 3. 服务场所及设施配备情况 | 第22页 |
| (二) J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 1. 青少年适应性较差 | 第22页 |
| 2. 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作用 | 第22-23页 |
| 3. 家长无法保障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及时的课业辅导 | 第23页 |
| 4. 校外活动场所的缺乏 | 第23页 |
| 5. 青少年素质教育欠缺 | 第23页 |
| 6. 代际教育沟通出现摩擦 | 第23页 |
| (三) J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服务策略 | 第23-26页 |
| 1. “全面发展”服务理念 | 第23-24页 |
| 2. 多方合作的资源整合方式 | 第24-25页 |
| 3.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 | 第25-26页 |
| 4. “三方联动”服务模式 | 第26页 |
| (四) J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的服务内容 | 第26-29页 |
| 1. 重点青少年个案服务 | 第27页 |
| 2. 小组活动 | 第27页 |
| 3. 社区活动 | 第27页 |
| 4. 暑假托管 | 第27-28页 |
| 5. 四点半学校 | 第28页 |
| 6. 志愿服务 | 第28-29页 |
| 7. 家长工作坊 | 第29页 |
| 8. “社工进校园”服务和“五校联盟”平台 | 第29页 |
| (五) 社会工作者在J社区青少年服务站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分析 | 第29-32页 |
| 1. 角色定位 | 第30-31页 |
| 2. 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 (六) 社会工作行动反思 | 第32-33页 |
| 五、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探究 | 第33-45页 |
| (一) 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 | 第33-34页 |
| 1. 专业自主意识 | 第33-34页 |
| 2. 专业自主能力 | 第34页 |
| 3. 专业自主权利 | 第34页 |
| (二) 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 (三) 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 1. 社工专业自主的意识问题 | 第35-37页 |
| 2. 社工专业自主的能力问题 | 第37-39页 |
| 3. 社工专业自主的环境问题 | 第39-41页 |
| (四) 制约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的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 1. 社会工作从业者自身因素 | 第41-42页 |
| 2. 社会工作机构的因素 | 第42-43页 |
| 3. 政府的干预 | 第43页 |
| 4. 社区居委会的制约 | 第43-44页 |
| 5. 社会工作评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六、坚持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的策略 | 第45-50页 |
| (一) 培养专业自主意识 | 第45-46页 |
| 1. 塑造专业理念 | 第45页 |
| 2. 牢固专业信念 | 第45-46页 |
| (二) 提升专业自主能力 | 第46-48页 |
| 1. 构建社工专业化培训体系 | 第46页 |
| 2. 配备相应的岗位督导 | 第46-47页 |
| 3. 加强社工自身的职业学习 | 第47页 |
| 4. 重视社会工作实践教育 | 第47-48页 |
| (三) 营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 第48-50页 |
| 1.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第48页 |
| 2. 提高专业认知度 | 第48页 |
| 3. 加强社会工作法规建设 | 第48-49页 |
| 4. 明晰各方角色定位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