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1.2.1 奥陶纪生物礁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研究区生物礁研究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2.3 研究区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研究区古地理研究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层划分对比 | 第15-28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2.1.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5页 |
2.1.2 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背景 | 第15-17页 |
2.2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8页 |
2.2.1 岩石地层单位及其主要特征 | 第17-19页 |
2.2.2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及其主要特征 | 第19-22页 |
2.2.3 地层地球化学与海平面变化特征 | 第22-23页 |
2.2.4 地层界面特征 | 第23页 |
2.2.5 地层划分方案与对比 | 第23-28页 |
第三章 耀县-富平地区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8-34页 |
3.1 岩石类型划分 | 第28页 |
3.2 岩石类型特征 | 第28-34页 |
3.2.1 正常沉积碳酸盐岩特征 | 第28-31页 |
3.2.2 事件沉积的碳酸盐岩 | 第31-32页 |
3.2.3 碎屑岩 | 第32页 |
3.2.4 硅岩 | 第32-33页 |
3.2.5 火山碎屑岩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研究 | 第34-45页 |
4.1 沉积相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 第34-39页 |
4.1.1 台地相 | 第34-37页 |
4.1.2 斜坡相 | 第37-39页 |
4.1.3 盆地相 | 第39页 |
4.2 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 第39-45页 |
4.2.1 古地理及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39-41页 |
4.2.2 沉积模式演化 | 第41-45页 |
第五章 生物礁层段发育时代与沉积特征 | 第45-65页 |
5.1 研究区生物礁分布与发育时代 | 第45-48页 |
5.1.1 研究区生物礁分布 | 第45页 |
5.1.2 含礁层系生物地层 | 第45-48页 |
5.2 典型剖面生物礁特征解析 | 第48-65页 |
5.2.1 耀县桃曲坡生物丘 | 第48-54页 |
5.2.2 富平将军山生物层 | 第54-59页 |
5.2.3 富平凤凰山生物层 | 第59-65页 |
第六章 生物礁的控制因素与沉积模式 | 第65-77页 |
6.1 生物礁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65-75页 |
6.1.1 生物因素是生物礁发育的物质基础 | 第65页 |
6.1.2 古地理格局及同沉积断裂控制了生物礁的分布 | 第65-68页 |
6.1.3 区域性的古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了生物礁形态及规模 | 第68-70页 |
6.1.4 火山活动对生物礁的影响 | 第70-71页 |
6.1.5 古气候及海水性质是生物礁发育的环境背景 | 第71-75页 |
6.2 生物礁沉积模式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