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斜坡中南部马家沟组沉积与成岩特征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开题依据 | 第8-9页 |
1.1.1 开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1.2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2.3 创新点 | 第10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6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置 | 第12页 |
2.1.1 盆地地质概况 | 第12页 |
2.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页 |
2.2 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 第12-14页 |
2.3 陕北斜坡中南部马家沟组地层特征 | 第14-26页 |
2.3.1 地层划分方案 | 第14-15页 |
2.3.2 地层划分与对比标致层 | 第15-20页 |
2.3.3 研究区马家沟组地层特征 | 第20-26页 |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6-36页 |
3.1 主要岩石类型 | 第26-28页 |
3.1.1 矿物成分分类 | 第27页 |
3.1.2 成因结构分类 | 第27-28页 |
3.2 石灰岩特征 | 第28-29页 |
3.2.1 泥晶灰岩、含粒或粒泥灰岩 | 第28页 |
3.2.2 颗粒灰岩、含泥及泥粒灰岩 | 第28-29页 |
3.2.3 云斑灰岩 | 第29页 |
3.2.4 晶粒结构灰岩 | 第29页 |
3.3 白云岩特征 | 第29-30页 |
3.3.1 泥晶云岩、含粒及粒泥云岩 | 第29-30页 |
3.3.2 颗粒云岩、含泥及泥粒云岩 | 第30页 |
3.3.3 粉、细晶云岩 | 第30页 |
3.4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 | 第30-32页 |
3.4.1 蒸发台地亚相 | 第30-31页 |
3.4.2 局限台地亚相 | 第31页 |
3.4.3 开阔台地亚相 | 第31-32页 |
3.4.4 台地边缘亚相 | 第32页 |
3.5 马家沟组主要岩相及特征 | 第32-36页 |
3.5.1 马一段 | 第32页 |
3.5.2 马二段 | 第32-33页 |
3.5.3 马三段 | 第33页 |
3.5.4 马四段 | 第33页 |
3.5.5 马五段 | 第33-35页 |
3.5.6 马六段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成岩环境与成岩相特征 | 第36-50页 |
4.1 成岩环境 | 第36-37页 |
4.1.1 近地表成岩环境 | 第36-37页 |
4.1.2 表生淡水成岩环境 | 第37页 |
4.1.3 中-深埋藏成岩环境 | 第37页 |
4.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7-40页 |
4.2.1 白云化作用 | 第37-38页 |
4.2.2 溶蚀作用 | 第38页 |
4.2.3 压实-压溶作用 | 第38-39页 |
4.2.4 胶结作用 | 第39页 |
4.2.5 重结晶作用 | 第39页 |
4.2.6 去云化作用 | 第39-40页 |
4.2.7 膏化、去膏化作用 | 第40页 |
4.3 成岩相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6页 |
4.3.1 白云岩成岩相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4页 |
4.3.2 石灰岩成岩相岩相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46页 |
4.4 成岩阶段以及成岩演化 | 第46-48页 |
4.4.1 同生成岩阶段 | 第46-47页 |
4.4.2 早成岩阶段 | 第47页 |
4.4.3 表生成岩阶段 | 第47-48页 |
4.4.4 中、晚成岩阶段 | 第48页 |
4.5 成岩演化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 | 第50-62页 |
5.1 岩相与成岩相分布 | 第50-56页 |
5.1.1 碳酸盐岩电性特征 | 第50-51页 |
5.1.2 岩相及成岩相分布 | 第51-56页 |
5.2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 | 第56-6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图版Ⅰ | 第67-69页 |
图版Ⅱ | 第69-71页 |
图版Ⅲ | 第71-73页 |
图版Ⅳ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