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青岛城乡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社会流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序论第12-35页
 第一节 前言第12-14页
  一、理论意义第13页
  二、实践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31页
  一、国内外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第14-24页
   (一)、国外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第14-18页
    1、城乡整合论第14-15页
    2、空间统筹论第15-16页
    3、二元协调论第16-17页
    4、对国外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评述第17-18页
   (二)、国内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第18-24页
    1、关于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第18-21页
     (1)、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第18-20页
     (2)、城市化理论第20页
     (3)、社会分层理论第20-21页
    2、国内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第21-24页
     (1)、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社会结构研究第21-22页
     (2)、改革开放中期的城乡社会结构研究第22-23页
     (3)、21世纪初期的城乡社会结构研究第23-24页
     (4)、对国内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评述第24页
  二、国内外社会流动的研究综述第24-31页
   (一)、国外社会流动的研究综述第24-28页
    1、美英社会流动研究综述第24-27页
    2、马克思的人口城乡迁移理论研究综述第27-28页
   (二)、国内社会流动研究现状第28-31页
   (三)、对社会流动研究的简要评论第31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第31-32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32-33页
  一、文献研究第32页
  二、调查研究第32-33页
 第五节 与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第33-35页
  一、把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3-34页
  二、关于职业与职位的分类第34-35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后青岛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第35-40页
 第一节 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35-36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后青岛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第36-40页
  一、改革开放前的青岛城乡社会结构第37-38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岛城乡社会结构第38-40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郊区居民社会流动状况调查第40-49页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40-41页
  一、被调查者的工作次数和工作单位情况第40-41页
  二、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第41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郊县居民代际间的社会流动第41-43页
  一、文化程度的差别第41-42页
  二、出生地及户口的变化第42页
  三、两代人职业的变化第42-43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郊县居民自身的社会流动第43-49页
  一、居住地的改变第43-44页
  二、职业的变化第44-49页
   (一)、单位所在地的变动第44-45页
   (二)、职务的升降第45-46页
   (三)、职位的变化第46-47页
   (四)、平均月收入的变化第47-48页
   (五)、就职方式的比较第48-49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状况比较第49-58页
 第一节 城市居民和郊区居民代内流动状况比较第49-55页
  一、城市居民与郊区居民文化程度的差别第49-50页
  二、城市居民与郊区居民两次职业的比较第50页
  三、两类居民就业单位类型的比较第50-51页
  四、城市居民与郊区居民两次职业平均月收入对比第51-52页
  五、两类居民职业获得途径的区别第52页
  六、两类居民职业专业化与发展空间的对比第52-53页
  七、两类居民单位福利待遇的差异第53页
  八、两类居民垂直流动的比较第53-54页
  九、两类居民婚育情况的比较第54-55页
 第二节 城市居民和郊区居民工作生活满意度比较第55-58页
  一、自我工作认同感的差异第55-56页
  二、两类居民工作态度的比较第56页
  三、两类居民生活状态的比较第56-57页
  四、两类居民生活态度和生活满意度比较第57-58页
第五章 影响青岛居民城乡社会流动的相关因素分析第58-67页
 第一节 宏观因素分析第59-61页
  一、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第59-60页
  二、文化及教育的发展第60-61页
 第二节 微观因素分析第61-67页
  一、家庭出身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第61-62页
  二、个体的流动意识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第62-63页
  三、性别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第63-67页
   (一)、女性就业人口的增加第63-64页
   (二)、住址迁移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第64-65页
   (三)、职务变化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第65-66页
   (四)、平均月收入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第67-75页
 一、青岛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第67-68页
 二、社会流动规模扩大,城市开放度提高第68-70页
 三、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第70页
 四、婚育与社会流动具有相关性第70-71页
 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第71页
 六、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城乡社会流动第71-72页
 七、社会不公平现象阻碍了社会流通渠道的畅通第72-73页
 八、男女不平等制约了女性的社会流动第73页
 九、个体流动意识不强限制了居民的社会流动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历第78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我国水上奥运项目退役运动员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方案的研究
下一篇:关于报业的媒介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