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观概述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 | 第13-17页 |
一、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发展观 | 第13-14页 |
二、近代启蒙精神影响下的发展观 | 第14-15页 |
三、当代可持续发展观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 | 第17-23页 |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 第18-22页 |
三、从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内蕴 | 第24-35页 |
第一节 联系与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 | 第24-28页 |
一、人与自然的共存 | 第24-26页 |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 第26-28页 |
三、人与自身的内在统一 | 第28页 |
第二节 实践:总体性维度的实现 | 第28-30页 |
一、实践的含义 | 第28-29页 |
二、总体性的含义:人的总体性,社会发展的总体性 | 第29-30页 |
三、在实践中实现总体性维度 | 第30页 |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 | 第30-34页 |
一、人的需要: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第30-33页 |
二、生产方式:生产力构成因素变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当代价值和实现途径 | 第35-44页 |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 第35-37页 |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7-39页 |
一、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 第37页 |
二、文化、政治、体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39-42页 |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 第39-41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