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2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0-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2 研究创新点第11-12页
2 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源起与嬗变第12-19页
    2.1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演变进程第12-15页
        2.1.1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第12-13页
            2.1.1.1 对现代唯物主义的系统论述第12-13页
            2.1.1.2 辩证法相关观点的重点阐述第13页
        2.1.2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发展轨迹第13-15页
            2.1.2.1 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相关理论的阐释第14页
            2.1.2.2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阐释第14-15页
            2.1.2.3 斯大林的《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5页
    2.2 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沿革第15-18页
        2.2.1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译阶段第15-16页
        2.2.2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纂阶段第16-18页
            2.2.2.1 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撰第16-17页
            2.2.2.2 新中国首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17-18页
    2.3 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第18-19页
3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第19-23页
    3.1 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价值第19-21页
        3.1.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具有重要价值第19页
        3.1.2 为国家思想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第19-20页
        3.1.3 为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培育与启蒙第20-21页
    3.2 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第21-23页
        3.2.1 未能全面地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的精神实质第21页
        3.2.2 未能全面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第21-22页
        3.2.3 未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立场第22-23页
4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建议第23-34页
    4.1 坚持与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立场与原则第23-26页
        4.1.1 继续坚持和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第23-24页
            4.1.1.1 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第23-24页
            4.1.1.2 坚持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4页
        4.1.2 继续坚持和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第24-26页
            4.1.2.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5页
            4.1.2.2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两大规律第25-26页
            4.1.2.3 群众史观的基本立场第26页
    4.2 依托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撰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第26-29页
        4.2.1 扩大教科书的经典原著基础第26-27页
        4.2.2 进一步突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逻辑架构中的基础性作用第27-29页
            4.2.2.1 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第27-28页
            4.2.2.2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立场第28页
            4.2.2.3 坚持人的实践性与自然相统一第28-29页
    4.3 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第29-30页
        4.3.1 继承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第29页
        4.3.2 积极吸收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价值的内容第29-30页
            4.3.2.1 哲学生活化第29页
            4.3.2.2 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第29-30页
    4.4 更好地包含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第30-34页
        4.4.1 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内涵第30-31页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内涵第31页
        4.4.3 体现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31-34页
            4.4.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31-32页
            4.4.3.2“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第32-34页
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9页
哲学第39-4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阐释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中插图的动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