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初始发展 | 第17-30页 |
2.1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 第17-23页 |
2.1.1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 第17-18页 |
2.1.2 劳动创造价值 | 第18-19页 |
2.1.3 价值即是财富 | 第19-20页 |
2.1.4 价值标准是劳动或谷物 | 第20-21页 |
2.1.5 工资、利润、地租是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2.1.6 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变化 | 第22-23页 |
2.2 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 第23-30页 |
2.2.1 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基础 | 第23页 |
2.2.2 界定了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3 明确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 | 第24页 |
2.2.4 突出了劳动是社会财富增进的基石 | 第24-25页 |
2.2.5 阐释了价值规律的雏形 | 第25-26页 |
2.2.6 受重农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谷物生产的重要性 | 第26-27页 |
2.2.7 基本概念界定不够科学清晰导致结论的矛盾 | 第27-28页 |
2.2.8 不能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的来源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 | 第30-45页 |
3.1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继承 | 第30-34页 |
3.1.1 继承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和界定 | 第30-31页 |
3.1.2 继承了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 第31-32页 |
3.1.3 继承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 第32页 |
3.1.4 继承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 | 第32-33页 |
3.1.5 继承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 | 第33-34页 |
3.2 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 第34-38页 |
3.2.1 批判了亚当·斯密谷物是价值标准的观点 | 第34-35页 |
3.2.2 明确了价值标准是劳动 | 第35-36页 |
3.2.3 提出了衡量劳动的工具是必要劳动时间 | 第36页 |
3.2.4 论证了价值决定价格 | 第36-37页 |
3.2.5 阐释了平均工资、平均利润构成商品自然价格的观点 | 第37-38页 |
3.2.6 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第38页 |
3.3 对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 第38-45页 |
3.3.1 是在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批判发展 | 第38-39页 |
3.3.2 充实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 第39-40页 |
3.3.3 奠定了货币中性理论的基础 | 第40-41页 |
3.3.4 奠定了萨伊定律的基础 | 第41-42页 |
3.3.5 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不够科学 | 第42-43页 |
3.3.6 不能科学解释平均利润来源和价值向价格转化 | 第43-45页 |
第4章 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完善 | 第45-64页 |
4.1 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第45-53页 |
4.1.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第45-47页 |
4.1.2 劳动具有二重性 | 第47-48页 |
4.1.3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 第48-49页 |
4.1.4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第49-51页 |
4.1.5 加总的简单劳动等于复杂劳动 | 第51-52页 |
4.1.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是简单劳动 | 第52-53页 |
4.2 对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 第53-61页 |
4.2.1 其理论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发展 | 第53-54页 |
4.2.2 以商品作为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起点 | 第54-55页 |
4.2.3 科学界定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概念 | 第55-57页 |
4.2.4 明晰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并阐明价值规律的内涵 | 第57-59页 |
4.2.5 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和劳动力本身价值的区别 | 第59-61页 |
4.2.6 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 第61页 |
4.3 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 第61-64页 |
4.3.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62-63页 |
4.3.2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