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有限元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独柱墩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21-33页 |
2.1 国内规范对于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规定 | 第21-22页 |
2.2 独柱墩直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22-25页 |
2.2.1 桥梁概况 | 第22-23页 |
2.2.2 稳定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 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25-28页 |
2.3.1 桥梁概况 | 第25-26页 |
2.3.2 稳定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 独柱墩直线桥梁和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对比 | 第28-29页 |
2.5 过桥车辆最大荷载量研究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3章 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7页 |
3.1 曲线半径对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1 支座反力及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3.1.2 曲线半径对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36页 |
3.2 支座布置对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1 支座反力及稳定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2 支座布置对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39页 |
3.3 边跨和中跨长度比值对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1 支座反力、内力及稳定性分析 | 第40-43页 |
3.3.2 边中跨长度比值对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43页 |
3.4 纵坡对桥梁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1 支座反力及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2 桥梁纵坡对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的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7页 |
4.1 灰色系统理论基础及关联度的概念 | 第47页 |
4.2 数据变换 | 第47-49页 |
4.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4.3.1 关联系数计算 | 第49-50页 |
4.3.2 关联度计算 | 第50页 |
4.3.3 关联度排序 | 第50页 |
4.4 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0-55页 |
4.4.1 基于正交实验法的数据选取 | 第50-52页 |
4.4.2 桥台抗扭双支座抗倾覆稳定系数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4.3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57-73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57-61页 |
5.1.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5.1.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61-68页 |
5.2.1 抗倾覆稳定性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2.2 数据的采集和归一化 | 第63-66页 |
5.2.3 网络训练 | 第66页 |
5.2.4 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 | 第66-68页 |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68-70页 |
5.3.1 参数确定及SVM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5.3.2 数据的归一化 | 第69页 |
5.3.3 用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 | 第69-70页 |
5.4 BP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5.4.1 相对误差比较 | 第70-71页 |
5.4.2 相关系数比较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