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1.1 概述 | 第18-19页 |
1.1.2 预应力技术简介 | 第19-21页 |
1.1.3 我国预应力技术发展概况 | 第2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3 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简支梁桥预应力损失理论分析 | 第32-40页 |
2.1 简支梁变形几何分析 | 第32-33页 |
2.2 简支梁受力分析 | 第33-35页 |
2.2.1 简支梁挠曲线微分方程 | 第33页 |
2.2.2 跨中截面挠度求解 | 第33-35页 |
2.3 简支梁桥预应力损失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远程数据传输系统 | 第40-52页 |
3.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简介 | 第40-41页 |
3.1.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 第40页 |
3.1.2 光纤光栅测量原理 | 第40-41页 |
3.2 光纤光栅测量仪器 | 第41-46页 |
3.2.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 第41-42页 |
3.2.2 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 | 第42-43页 |
3.2.3 光纤光栅解调仪 | 第43页 |
3.2.4 传感器室内试验 | 第43-46页 |
3.3 远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 第46-51页 |
3.3.1 数据采集 | 第46-48页 |
3.3.2 远程数据传输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实际工程的简支梁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2-6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4.2 基于本文方法的桥梁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3-58页 |
4.2.1 参数测定 | 第53-55页 |
4.2.2 参数计算 | 第55-56页 |
4.2.3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56-58页 |
4.3 基于我国桥涵设计规范的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8-62页 |
4.3.1 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58-59页 |
4.3.2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59页 |
4.3.3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59-60页 |
4.3.4 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0页 |
4.3.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0-62页 |
4.4 基于美国桥梁规范的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62-64页 |
4.4.1 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2页 |
4.4.2 预应力加载时的弹性伸缩和外部荷载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2-63页 |
4.4.3 混凝土的长期收缩徐变和钢筋的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3页 |
4.4.4 锚具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63-64页 |
4.5 各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预应力损失的桥梁超载预警 | 第66-72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桥梁超载预警 | 第66-71页 |
5.2.1 桥梁理论承载能力分析 | 第67-68页 |
5.2.2 桥梁实际应变响应 | 第68-70页 |
5.2.3 桥梁超载预警方法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