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0页 |
2.1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 第21-25页 |
2.1.1 邻避设施及其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3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3-24页 |
2.1.4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 第24-25页 |
2.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2 社会冲突理论 | 第26-27页 |
2.2.3 集体行动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现状分析 | 第30-41页 |
3.1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30-34页 |
3.1.1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概况 | 第30-33页 |
3.1.2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 第33-34页 |
3.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3.2.1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主体及关系分析 | 第34-38页 |
3.2.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3.2.3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构建 | 第41-53页 |
4.1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内涵 | 第41-43页 |
4.1.1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界定 | 第41-42页 |
4.1.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特征 | 第42-43页 |
4.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要素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协同治理网络的生成基础 | 第43-44页 |
4.2.2 协同治理网络的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4.2.3 协同治理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45-46页 |
4.3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节点与结构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协同治理网络的节点位置与作用 | 第46-51页 |
4.3.2 协同治理网络的网络关系与结构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网络的运行机制 | 第53-59页 |
5.1 改善风险治理机制 | 第53-54页 |
5.1.1 引入风险理性培育机制 | 第53页 |
5.1.2 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 第53-54页 |
5.1.3 强化风险消减管理机制 | 第54页 |
5.2 优化决策制定机制 | 第54-57页 |
5.2.1 扩大参与主体范围 | 第55页 |
5.2.2 丰富政策工具种类 | 第55-56页 |
5.2.3 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 第56-57页 |
5.3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 第57-58页 |
5.3.1 建立利益表达机制 | 第57页 |
5.3.2 平衡利益分配机制 | 第57-58页 |
5.3.3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