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律视角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揭示的相关理论 | 第12-21页 |
2.1 揭示的概念 | 第12页 |
2.2 揭示的伦理困境与抉择 | 第12-14页 |
2.2.1 离去、发声与忠诚 | 第12-14页 |
2.2.2 英雄VS. 叛徒 | 第14页 |
2.2.3 伦理冲突的突破 | 第14页 |
2.3 揭示机制与公司治理 | 第14-15页 |
2.4 揭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15-16页 |
2.5 相关法律制定现状 | 第16-21页 |
2.5.1 影响法律制定的相关因素 | 第16-17页 |
2.5.2 国内外相关法律的概况 | 第17-21页 |
第三章 国外揭示制度相关法律比较研究 | 第21-36页 |
3.1 立法背景及目的 | 第21-23页 |
3.1.1 立法背景 | 第21页 |
3.1.2 立法目的 | 第21-23页 |
3.2 揭示要素 | 第23-30页 |
3.2.1 主体的界定 | 第23-24页 |
3.2.2 主观要件 | 第24-26页 |
3.2.3 揭示的对象事实 | 第26-27页 |
3.2.4 揭示的处理程序 | 第27-30页 |
3.3 对揭示者的激励与保护 | 第30-34页 |
3.3.1 激励措施 | 第30-31页 |
3.3.2 保护措施 | 第31-32页 |
3.3.3 救济措施 | 第32-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法律构建 | 第36-44页 |
4.1 我国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现状 | 第36-38页 |
4.1.1 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以及缺失 | 第36-37页 |
4.1.2 相关行政法规的空白 | 第37页 |
4.1.3 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有限补充 | 第37-38页 |
4.1.4 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 | 第38页 |
4.2 会计舞弊揭示立法模式选择 | 第38-39页 |
4.3 我国会计舞弊揭示法构成要件 | 第39-41页 |
4.3.1 揭示主体 | 第39页 |
4.3.2 揭示者的主观要件 | 第39-40页 |
4.3.3 揭示对象事实 | 第40-41页 |
4.3.4 揭示的处理程序 | 第41页 |
4.4 我国揭示者保护及奖励机制的建构 | 第41-43页 |
4.4.1 揭示者保护制度的构建 | 第42页 |
4.4.2 揭示者奖励制度的构建 | 第4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44-4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5.2 对于组织的建议 | 第45页 |
5.3 对于揭示者的建议 | 第45-46页 |
5.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