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盘锦段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总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技术方法 | 第20-36页 |
2.1 污染负荷核定 | 第20-23页 |
2.1.1 水期分配 | 第20-21页 |
2.1.2 污染负荷核定方法 | 第21-23页 |
2.2 水环境容量核算技术 | 第23-31页 |
2.2.1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2.2.2 水环境容量计算步骤 | 第26-30页 |
2.2.3 水环境容量分配 | 第30-31页 |
2.3 容量总量分配技术 | 第31-35页 |
2.3.1 干流及一级支流水环境容量分配 | 第31-32页 |
2.3.2 一级支流TMDL分配 | 第32-34页 |
2.3.4 排污许可分配技术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辽河盘锦段概况 | 第36-41页 |
3.1 流域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 第36-38页 |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36页 |
3.1.2 自然状况 | 第36-38页 |
3.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8-39页 |
3.2.1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 第38-39页 |
3.2.2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9页 |
3.2.3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9页 |
3.3 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39-41页 |
第4章 辽河盘锦段水环境问题诊断和识别 | 第41-64页 |
4.1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41-48页 |
4.1.1 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4.1.2 评价标准与水质目标 | 第42-43页 |
4.1.3 水质评价 | 第43-48页 |
4.1.4 水环境问题识别 | 第48页 |
4.2 控制因子筛选 | 第48-49页 |
4.2.1 控制因子筛选原则 | 第48-49页 |
4.2.2 控制因子筛选结果 | 第49页 |
4.3 污染负荷核定 | 第49-62页 |
4.3.1 点源直排污染源污染负荷核定 | 第49-59页 |
4.3.2 面源污染负荷核定 | 第59-60页 |
4.3.3 重点污染水域污染源分析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辽河盘锦段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 | 第64-75页 |
5.1 干流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64-73页 |
5.1.1 干流河道及排污口概化 | 第64-65页 |
5.1.2 控制断面确定 | 第65-66页 |
5.1.3 水生态功能水质目标确定 | 第66-67页 |
5.1.4 初始断面背景浓度 | 第67页 |
5.1.5 水文条件设定 | 第67-69页 |
5.1.6 降解系数确定 | 第69页 |
5.1.7 响应系数确定 | 第69-72页 |
5.1.8 水质模拟验证 | 第72页 |
5.1.9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5.2 干流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 | 第73-74页 |
5.2.1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 | 第73-74页 |
5.2.2 一级支流TMDL分配 | 第74页 |
5.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控制单元容量总量控制 | 第75-101页 |
6.1 控制单元划分 | 第75-76页 |
6.2 控制单元排污许可分配 | 第76-99页 |
6.2.1 盘山县控制单元 | 第76-83页 |
6.2.2 市辖区控制单元 | 第83-91页 |
6.2.3 大洼县控制单元 | 第91-99页 |
6.3 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