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19-20页 |
2.1.2 产业结构升级 | 第20-21页 |
2.1.3 互动发展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城市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2-23页 |
2.2.3 非均衡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4-25页 |
3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水平及其互动机制 | 第25-33页 |
3.1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 第25-29页 |
3.1.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1.2 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 第27-29页 |
3.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发展的必然性 | 第29页 |
3.3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 | 第29-33页 |
3.3.1 要素流动机制 | 第30页 |
3.3.2 集聚经济机制 | 第30-31页 |
3.3.3 技术创新机制 | 第31页 |
3.3.4 消费需求规模扩大,需求结构升级机制 | 第31-33页 |
4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3-50页 |
4.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 | 第33-38页 |
4.1.1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4页 |
4.1.2 新型城镇化各指标解释 | 第34-35页 |
4.1.3 基于熵权法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 第35-36页 |
4.1.4 结果的分析与说明 | 第36-38页 |
4.2 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测度 | 第38-42页 |
4.2.1 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测算 | 第38-39页 |
4.2.2 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度量 | 第39-42页 |
4.3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4.3.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 第42-43页 |
4.3.2 基于辽宁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43-45页 |
4.3.3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4.3.4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差分析 | 第47-48页 |
4.4 实证分析小结 | 第48-50页 |
5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50-51页 |
5.2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51-52页 |
5.3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 第52-53页 |
5.4 加快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53-55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