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关于孔笙及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研究 | 第15-19页 |
1.2.2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研究 | 第19-21页 |
1.2.3 论文创新点 | 第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1.4.1 革命历史题材 | 第22-23页 |
1.4.2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 第23页 |
1.5 孔笙及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 | 第23-29页 |
1.5.1 孔笙及其作品介绍 | 第23-25页 |
1.5.2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历程 | 第25-29页 |
第2章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意蕴 | 第29-40页 |
2.1 人文关怀理念下对反思主题的表达 | 第29-33页 |
2.1.1 对人性的反思 | 第29-31页 |
2.1.2 对人与战争关系的思考 | 第31-32页 |
2.1.3 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探询 | 第32-33页 |
2.2 儒家思想影响下对和睦友爱主题的歌咏 | 第33-35页 |
2.2.1 传统孝道的表达 | 第33-34页 |
2.2.2 兄友之义的歌颂 | 第34-35页 |
2.3 历史观照下对官僚腐败问题的关注 | 第35-37页 |
2.3.1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 第35-36页 |
2.3.2 对反腐主题的描绘 | 第36-37页 |
2.4 中华民族精神映照下对爱国精神的弘扬 | 第37-40页 |
2.4.1 爱国主义的精神 | 第37-38页 |
2.4.2 民族团结的理念 | 第38-40页 |
第3章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40-49页 |
3.1 平民化的英雄人物 | 第40-43页 |
3.1.1 写实化造型贴合平民化性格 | 第40-42页 |
3.1.2 群像的衬托呈现英雄的弱点 | 第42页 |
3.1.3 注重英雄人物的情感诉求 | 第42-43页 |
3.2 个性化的女性形象 | 第43-46页 |
3.2.1 设置家庭情境展现中国传统女性美 | 第43-44页 |
3.2.2 强调性格转变塑造圆形女性人物 | 第44-46页 |
3.3 真实化的反面人物 | 第46-49页 |
3.3.1 强调人性对立的判断立场 | 第46-47页 |
3.3.2 展现多面性格的复杂性 | 第47-49页 |
第4章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特色 | 第49-59页 |
4.1 独特的叙事视角 | 第49-52页 |
4.1.1 叙述苦难与抗争的小人物视角 | 第49-50页 |
4.1.2 回忆战火与创伤的女性视角 | 第50-52页 |
4.2 “孔氏”多元化的叙事技巧 | 第52-59页 |
4.2.1 借助细节画龙点睛 | 第52-53页 |
4.2.2 巧用象征丰富内蕴 | 第53-55页 |
4.2.3 加强悬念推动情节 | 第55-57页 |
4.2.4 运用对比升华主题 | 第57页 |
4.2.5 融合多类型的叙事元素 | 第57-59页 |
第5章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视听特征 | 第59-70页 |
5.1 多样化的镜头运用呈现唯美的气息 | 第59-65页 |
5.1.1 慢镜头下的情景交融 | 第59-61页 |
5.1.2 空镜头渲染悲凉的氛围 | 第61-62页 |
5.1.3 闪回镜头描绘幻觉与现实 | 第62-63页 |
5.1.4 浅景深镜头聚焦人物内心 | 第63-65页 |
5.2 独具匠心的光线与色彩加强画面质感 | 第65-67页 |
5.2.1 光线的巧妙搭配呈现内蕴美 | 第65-66页 |
5.2.2 低饱和度色彩还原历史感 | 第66-67页 |
5.3 别具一格的听觉元素表情达意 | 第67-70页 |
5.3.1 含蓄委婉的音乐直逼内心 | 第67-68页 |
5.3.2 寓意深刻的歌曲提升主题 | 第68-70页 |
第6章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 第70-76页 |
6.1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 | 第70-73页 |
6.1.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第70-71页 |
6.1.2 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 第71-72页 |
6.1.3 塑造真善美的小人物形象 | 第72-73页 |
6.2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社会意义 | 第73-76页 |
6.2.1 以古喻今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 第73-74页 |
6.2.2 以严肃客观的历史观鉴往知来 | 第74-75页 |
6.2.3 以传统社会道德观引导主流价值观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附录B 孔笙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及获奖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