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

夏热冬暖地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台热环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热环境研究第13-15页
        1.2.2 热舒适研究第15-17页
        1.2.3 空气质量研究第17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页
    1.4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高架车站建筑调研分析第20-43页
    2.1 高架车站类型第20-26页
        2.1.1 建筑层数第20页
        2.1.2 建筑朝向第20页
        2.1.3 站台形式第20-21页
        2.1.4 站台层建筑形式第21-23页
        2.1.5 降温设备及措施第23页
        2.1.6 天窗形式第23-24页
        2.1.7 遮阳形式第24-26页
        2.1.8 高架车站分类汇总第26页
    2.2 调研城市高架站特点第26-37页
        2.2.1 广州市高架车站特点第26-31页
        2.2.2 深圳市高架车站特点第31-32页
        2.2.3 台北市高架车站特点第32-36页
        2.2.4 高雄市高架车站特点第36页
        2.2.5 上海市高架车站特点第36-37页
    2.3 测试及问卷对象车站选择第37-41页
        2.3.1 石碁站简介第38-39页
        2.3.2 坦尾站简介第39-40页
        2.3.3 滘口站简介第40页
        2.3.4 沙贝站简介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高架车站室内热环境实测及问卷调研第43-69页
    3.1 现场测试及调研方法第43-47页
        3.1.1 现场测试及调研目的第43页
        3.1.2 测试内容与仪器第43-44页
        3.1.3 现场实测测点布置第44-45页
        3.1.4 现场调研第45-47页
    3.2 石碁站实测和问卷分析第47-50页
        3.2.1 测试及问卷结果分析第47-48页
        3.2.2 各测点问卷及测试结果分析第48-50页
    3.3 坦尾站实测和问卷分析第50-53页
        3.3.1 现场实测和问卷调研简介第50页
        3.3.2 测试及问卷结果分析第50-52页
        3.3.3 各测点问卷及测试结果分析第52-53页
    3.4 滘口站实测和问卷分析第53-56页
        3.4.1 现场实测和问卷调研简介第53页
        3.4.2 测试及问卷结果分析第53-55页
        3.4.3 各测点问卷及测试结果分析第55-56页
    3.5 沙贝站实测和问卷分析第56-57页
        3.5.1 现场实测和问卷调研简介第56页
        3.5.2 测试及问卷结果分析第56-57页
        3.5.3 各测点测试结果分析第57页
    3.6 测试车站热环境及热舒适对比分析第57-65页
        3.6.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第58页
        3.6.2 车站热环境及热舒适对比分析第58-60页
        3.6.3 站台热环境参数分布第60-62页
        3.6.4 车站喷雾风扇效果对比分析第62-63页
        3.6.5 乘客不满意项目对比分析第63-65页
    3.7 高架站站台热舒适指标分析第65-68页
        3.7.1 热中性温度第65-67页
        3.7.2 热可接受率第67-68页
    3.8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高架车站站台物理环境模拟分析第69-85页
    4.1 模型验证第69-71页
        4.1.1 软件介绍第69页
        4.1.2 建立模型第69-70页
        4.1.3 边界条件设置第70-71页
        4.1.4 模型验证结果第71页
    4.2 站台热环境模拟分析第71-81页
        4.2.1 影响站台热环境的因素第72-75页
        4.2.2 侧墙开洞口比例模拟分析第75页
        4.2.3 天窗面积比模拟分析第75-76页
        4.2.4 站台风扇模拟分析第76-80页
        4.2.5 站台老虎窗模拟分析第80-81页
    4.3 站台光环境模拟第81-83页
        4.3.1 天窗形式模拟分析第81-82页
        4.3.2 天窗面积比优化第82-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站台环境优化策略及应用第85-97页
    5.1 站台环境优化策略第85-92页
        5.1.1 站台建筑形式设计第85-88页
        5.1.2 站台遮阳设计第88-89页
        5.1.3 站台天窗设计第89-90页
        5.1.4 空调候车室设计第90-91页
        5.1.5 站台风扇设计第91-92页
    5.2 竹料站设计优化应用第92-96页
        5.2.1 广州地铁14号线简介第92页
        5.2.2 竹料站优化设计方案第92-96页
        5.2.3 竹料站站台原方案与优化方案对比分析第96页
    5.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97-98页
总结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附录 3-1 广州市高架车站调查问卷(以石碁站为例)第103-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件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黄声远建筑作品实践内涵研究
下一篇:梅州蕉岭高思村堂横屋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