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论文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黄声远建筑作品实践内涵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第11-13页
        1.2.1 研究范围第11-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地域性理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相关文献回顾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台湾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历程第18-37页
    2.1 论述地域主义的概要第18-19页
        2.1.1 地域主义的概念第18页
        2.1.2 地域主义的特征第18-19页
    2.2 解析批判性地域主义第19-29页
        2.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内容第19-20页
        2.2.2 解析批判性地域主义第20-25页
        2.2.3 探讨建构性思维第25-29页
    2.3 台湾地域性建筑发展历程第29-35页
        2.3.1 主体性的地域探索第29-31页
        2.3.2 台湾本土意识的萌芽第31-32页
        2.3.3 自觉在地关怀的地域探索第32-35页
    2.4 宜兰地域风格发展回顾第35-36页
        2.4.1 宜兰的生态立县第35页
        2.4.2 宜兰的文化立县第35-36页
        2.4.3 宜兰的生活立县、科技立县第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对人文的关怀第37-68页
    3.1 城市空间回归居民第37-42页
        3.1.1 开放场地的边界第37-39页
        3.1.2 消融的界限第39-42页
    3.2 生活场景的重现第42-57页
        3.2.1 分享生活的空间第45-48页
        3.2.2 家庭空间氛围的营造第48-52页
        3.2.3 街巷生活的再现第52-57页
    3.3 多元化人群的容纳第57-65页
        3.3.1 对外来者的包容第58页
        3.3.2 对弱势群体的呵护第58-63页
        3.3.3 对逝者的尊重第63-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四章 对自然的感知第68-89页
    4.1 地域自然环境的仿拟第68-78页
        4.1.1 环境的仿拟第69-73页
        4.1.2 自然的仿拟第73-78页
    4.2 多雨气候的回应第78-82页
        4.2.1 大棚的庇护第78-80页
        4.2.2 屋顶的庇护第80-82页
    4.3 地方材料的整合第82-86页
        4.3.1 沿用地方材料第82-84页
        4.3.2 并置现代材料第84-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五章 对本土文化的体悟第89-112页
    5.1 历史记忆的重现第89-96页
        5.1.1 与历史建筑的“共时”第89-92页
        5.1.2 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第92-96页
    5.2 地方文化意向的呈现第96-105页
        5.2.1 对农业地景的模仿第97-98页
        5.2.2 对乡土民居的回应第98-105页
    5.3 都市脉络的建构第105-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黄声远地域性实践内涵第112页
    6.2 本文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6.3 当代建筑地域性反省与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附表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以抗滑桩施工为例
下一篇:夏热冬暖地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台热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