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成人依恋 | 第11-14页 |
1.1.1 依恋理论 | 第11页 |
1.1.2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 第11-12页 |
1.1.3 成人依恋的概念 | 第12页 |
1.1.4 成人依恋的测量与类型划分 | 第12-13页 |
1.1.5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 核心自我评价 | 第14-16页 |
1.2.1 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 | 第15-16页 |
1.2.3 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3 金钱态度 | 第16-19页 |
1.3.1 金钱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金钱态度的测量 | 第17-18页 |
1.3.3 金钱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4 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1 既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1-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3.1 量化研究 | 第23-25页 |
3.1.1 量化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1.2 量化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1.3 量化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3.1.4 量化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1.5 量化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1.6 量化研究程序 | 第25页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3.2 质性研究 | 第25-27页 |
3.2.1 质性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5页 |
3.2.2 质性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3.2.3 质性研究程序 | 第26页 |
3.2.4 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7-45页 |
4.1 量化研究结果 | 第27-40页 |
4.1.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27页 |
4.1.2 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7-32页 |
4.1.3 依恋类型的划分及其对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4.1.4 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相关关系 | 第33-34页 |
4.1.5 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4.1.6 核心自我评价在依恋与金钱态度的中介效应 | 第35-40页 |
4.2 质性研究结果 | 第40-45页 |
4.2.1 不同依恋类型在权利-声望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4.2.2 不同依恋类型在保留时间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4.2.3 不同依恋类型在不信任上的差异 | 第42页 |
4.2.4 不同依恋类型在忧虑上的差异 | 第42-43页 |
4.2.5 影响金钱态度的因素 | 第43-45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5-55页 |
5.1 量化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 第45-46页 |
5.2 大学生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特点 | 第46-47页 |
5.2.1 大学生依恋的特点 | 第46-47页 |
5.2.2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特点 | 第47页 |
5.2.3 大学生金钱态度的特点 | 第47页 |
5.3 人口学变量对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5.3.1 性别差异 | 第47-48页 |
5.3.2 独生子女的差异 | 第48-49页 |
5.3.3 生源地的差异 | 第49页 |
5.3.4 专业类别的差异 | 第49页 |
5.3.5 年级差异 | 第49-50页 |
5.3.6 月消费水平差异 | 第50页 |
5.4 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关系模型 | 第50-53页 |
5.4.1 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金钱态度的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5.4.2 核心自我评价在依恋与金钱态度上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2-53页 |
5.5 研究展望 | 第53页 |
5.5.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3页 |
5.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3页 |
5.6 研究启示与建议 | 第53-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