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管理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简要评述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20-21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21页 |
(三)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 第22-32页 |
一、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一)安全风险、风险量和风险等级 | 第22-23页 |
(二)危险源的识别 | 第23-24页 |
二、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 第24-27页 |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第24页 |
(二)因果连锁理论 | 第24-25页 |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第25-26页 |
(四)轨迹交叉理论 | 第26页 |
(五)系统安全理论 | 第26-27页 |
(六)事故致因理论评述 | 第27页 |
三、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 第27-31页 |
(一)定性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8-30页 |
(三)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方法的选用 | 第30-3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40页 |
一、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32页 |
(二)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 第32页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32-33页 |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的设计方法 | 第33-35页 |
(一)层次分析法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二)层次分析法的建立过程 | 第34页 |
(三)层次指标的内涵 | 第34-35页 |
三、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39页 |
(一)人的因素指标分析 | 第35-36页 |
(二)设备因素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三)管理因素指标分析 | 第37-38页 |
(四)环境因素指标分析 | 第38-3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56页 |
一、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AHP) | 第40-48页 |
(一)层次分析法的总体分析 | 第40-44页 |
(二)准则层的权重计算 | 第44-45页 |
(三)方案层的权重计算 | 第45-48页 |
(四)权重矩阵统计 | 第48页 |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8-52页 |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总体分析 | 第48-50页 |
(二)定义评语集 | 第50页 |
(三)确定评价矩阵 | 第50-51页 |
(四)模糊变换 | 第51-52页 |
三、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52-55页 |
(一)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52-54页 |
(二)结论分析 | 第54-5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改进建议 | 第56-61页 |
一、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 第56-58页 |
(一)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 第56-57页 |
(二)线性管理模式的改进 | 第57-58页 |
二、安全教育和安全投入 | 第58-59页 |
(一)安全投入的改进 | 第58-59页 |
(二)安全习惯教育 | 第59页 |
(三)安全情感教育 | 第59页 |
三、管理激励机制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一、结论 | 第61页 |
(一)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1页 |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定量评价以及改进 | 第61页 |
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