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之处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引言:当代审美语境下的艺术教育仍然是审美教育 | 第18-38页 |
0.1 艺术美的追求作为艺术教育的理论背景 | 第20-22页 |
0.1.1 刘纲纪《艺术哲学》中的艺术与美 | 第20-21页 |
0.1.2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及其理论来源 | 第21-22页 |
0.1.3 艺术与美的发展及其与美术教育的联动关系 | 第22页 |
0.2 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 第22-24页 |
0.3 当代美学、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教育的关系及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0.3.1 当代艺术研究现状及其关系 | 第25-27页 |
0.3.2 当代美学研究现状及其关系 | 第27-29页 |
0.3.3 当代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关系 | 第29-32页 |
0.4 审美仍是艺术教育的灵魂 | 第32-36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 当代审美语境的基本特征 | 第38-58页 |
1.1 后审美时代的来临及其后审美的基本特征 | 第38-48页 |
1.1.1 “后审美”时代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39-42页 |
1.1.2 “后审美”形成的原因 | 第42-43页 |
1.1.3 “后审美”时代的特征及其审美表现 | 第43-48页 |
1.2 当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 | 第48-58页 |
1.2.1 西方当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 | 第48-55页 |
1.2.2 当代中国艺术哲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 第55-58页 |
2 中西艺术教育的基本回顾 | 第58-91页 |
2.1 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及基本现状 | 第58-66页 |
2.1.1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式 | 第58-63页 |
2.1.2 建国后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 第63-64页 |
2.1.3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 | 第64-66页 |
2.2 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及基本现状 | 第66-91页 |
2.2.1 美术学院产生之前西方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种模式 | 第66-69页 |
2.2.2 第一所美术学院的成立及之后的西方美术教育 | 第69-81页 |
2.2.3 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第81-91页 |
3 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及与艺术教育的互动关系 | 第91-104页 |
3.1 美学的产生与近代艺术体系的形成 | 第91-96页 |
3.2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自律性 | 第96-100页 |
3.3 当代艺术的他律性及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4 艺术教育对审美回归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 第104-124页 |
4.1 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使命及特征 | 第105-110页 |
4.1.1 人文学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而艺术是我们了解自身的最直接途径 | 第106-107页 |
4.1.2 艺术能够超越被理性、语言、功利和主客二分等种种屏障所限制的心智,反映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可谓“以美启真” | 第107-108页 |
4.1.3 艺术的内驱力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艺术一方面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人对这种意识的创造性运用 | 第108-109页 |
4.1.4 艺术浓缩了人文历史的精髓,是人文学发展演变的鲜活印证 | 第109页 |
4.1.5 最后,作为人文学的艺术具有教化功能,可谓“以美储善” | 第109-110页 |
4.2 学科教育论中的美学学科 | 第110-118页 |
4.2.1 学科教育论的历史背景 | 第111-114页 |
4.2.2 学科教育论的构成 | 第114-118页 |
4.3 西方艺术理论中的审美回归论 | 第118-124页 |
5 当代审美语境下美术教育的观念重建 | 第124-143页 |
5.1 当代艺术教育对审美的偏离 | 第124-131页 |
5.1.1 扩招与培养目标的迷失 | 第127-130页 |
5.1.2 教学过程的问题 | 第130-131页 |
5.2 当代审美语境下艺术教育四重关系的理论重建 | 第131-143页 |
5.2.1 身与心 | 第133-135页 |
5.2.2 人与他人 | 第135-137页 |
5.2.3 人与物 | 第137-140页 |
5.2.4 人与环境 | 第140-143页 |
6 当代审美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讨 | 第143-164页 |
6.1 美术教育体制的重建 | 第143-150页 |
6.1.1 美术教育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144-147页 |
6.1.2 对艺术教育特殊性的尊重及其方式 | 第147-148页 |
6.1.3 艺术教育中的美学与教育哲学 | 第148-150页 |
6.2 教学环节重建----艺术教育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 | 第150-154页 |
6.2.1 在审美的指引下设立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150-153页 |
6.2.2 合格的师资:美学教师或美学家的艺术修养 | 第153-154页 |
6.3 课程体系建构 | 第154-162页 |
6.3.1 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第155-156页 |
6.3.2 课程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 第156-158页 |
6.3.3 课程建设的分类及评价 | 第158-162页 |
6.4 教学方式和教学条件保障 | 第162-164页 |
结语:在当代审美语境下构建新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 第164-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1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1-182页 |
后记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