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5-24页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20页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上编 古代文体学的生命本体论 | 第24-111页 |
第一章 心生而言立:生命之体与文之体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体学“生命化批评”现象略述 | 第26-28页 |
一、生命化批评的特征 | 第26-27页 |
二、生命化批评的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溯源、梳理、比较、断代:前贤研究此问题的角度 | 第28-32页 |
一、溯源、梳理式研究 | 第29-30页 |
二、比较、断代式研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生命之美:文体学生命本体意识形成的原因 | 第32-45页 |
第一节 思维—文字—文体:诗性思维的影响 | 第32-35页 |
一、“诗性思维”的概念 | 第32-33页 |
二、作为传承者的汉字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对生命之美的特别推崇:美学传统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道家的生命美学思想 | 第35-36页 |
二、儒家的生命美学思想 | 第36-37页 |
三、佛教的生命美学思想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艺术理论的泛生命化传统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一、音乐起源论的泛生命化意识 | 第38-40页 |
二、音乐功能论的泛生命化意识 | 第40-42页 |
第四节 为生命言说的文论传统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一、为人之生命言说的传统 | 第42-44页 |
二、为自然之生命言说的传统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理论中的生命本体意识 | 第45-79页 |
第一节 “文体即人”:关于文体与个体生命之关系的理论 | 第45-55页 |
一、“气”所包含的生命意蕴 | 第46-47页 |
二、“文气”说的四重内涵:文体与个体生命的关系 | 第47-51页 |
三、“文如其人”的生命美学内涵 | 第51-55页 |
第二节 文体与自然生命、群体生命之关系的理论 | 第55-71页 |
一、物感说:人与物的生命互动以及文体的产生 | 第55-58页 |
二、山水文体理论:对言说山水生命之美的倡导 | 第58-62页 |
三、史传文体理论:“实录”论与文体功能论中的生命意识 | 第62-65页 |
四、文分南北:从风格学角度对文体学生命本体意识的展示 | 第65-71页 |
第三节 “诗能穷人”、“诗能达人”:文体对于文士影响的理论 | 第71-79页 |
一、诗能穷人:文体对文士命运的影响理论之一 | 第72-75页 |
二、诗能达人:文体对文士命运的影响理论之二 | 第75-79页 |
第四章 一味妙悟:文体批评倾向中的生命本体意识 | 第79-111页 |
第一节 文体批评中的“重神”倾向 | 第79-91页 |
一、“形”、“神”问题的思想探源 | 第79-81页 |
二、人物品评的“形”、“神”理论及其对文体批评的影响 | 第81-85页 |
三、“重神轻形”:“重神”倾向表现之一 | 第85-87页 |
四、“形神并重”:“重神”倾向表现之二 | 第87-91页 |
第二节 文体批评中的“尚悟”倾向 | 第91-99页 |
一、“博观”与“虚静”:“尚悟”论的前提 | 第91-95页 |
二、整体把握:“尚悟”倾向表现之一 | 第95-98页 |
三、瞬间领悟:“尚悟”倾向表现之二 | 第98-99页 |
第三节 文体批评中的“求新”倾向 | 第99-111页 |
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求新”倾向的思想基础 | 第99-103页 |
二、文体更迭论:“求新”倾向表现之一 | 第103-106页 |
三、文体借鉴论:“求新”倾向表现之二 | 第106-111页 |
下编 古代文体学的经学本体论 | 第111-187页 |
第一章 “文本于经”:经学本体的确立 | 第111-124页 |
第一节 经学确立两个原因 | 第111-113页 |
一、由思想理论转变为统治思想 | 第111-112页 |
二、由一般学术思想转变为思想界的霸主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巫祝—儒士—诸子:“文本于经”理论的历史渊源考察 | 第113-118页 |
一、作为文体创始人的巫祝 | 第114-116页 |
二、儒士对巫祝文体的继承与散播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经学家解读“文本于经”的两种思路 | 第118-124页 |
一、对“文本于经”的实用性解读 | 第118-121页 |
二、对“文本于经”的审美式解读 | 第121-124页 |
第二章 文体功能论:文体理论中的经学本体意识 | 第124-149页 |
第一节 经学视野下的文体功能论之一:明道论 | 第124-131页 |
一、“文以明道”论的提出 | 第124-127页 |
二、经学本体意识与文、道关系的演变 | 第127-131页 |
第二节 经学视野下的文体功能论之二:美刺论 | 第131-139页 |
一、经学美刺论的形成及其向文体学的辐射 | 第132-136页 |
二、经学的讽谏理论及文体学“主文谲谏”传统的形成和影响 | 第136-139页 |
第三节 经学视野下的文体功能论之三:教化论 | 第139-149页 |
一、诸经中的教化论及其向文体学的辐射 | 第139-143页 |
二、教化论的“民间化”内涵及其在“民间化”文体中的体现 | 第143-149页 |
第三章 秩序的建立:文体批评倾向中的经学本体意识 | 第149-187页 |
第一节 文体批评中的“尊古”倾向 | 第149-162页 |
一、经学“尊古”思想的形成 | 第149-153页 |
二、古体为尊,近体为卑:“尊古”倾向表现之一 | 第153-156页 |
三、文体复古的三种诉求:“尊古”倾向表现之二 | 第156-162页 |
第二节 文体批评中的“崇雅”倾向 | 第162-174页 |
一、经学“正名”思想的形成 | 第163-165页 |
二、崇正抑变:“崇雅”倾向表现之一 | 第165-170页 |
三、崇雅抑俗:“崇雅”倾向表现之二 | 第170-174页 |
第三节 文体批评中的“尚简”倾向 | 第174-187页 |
一、经学“尚简”思想两重内涵的形成 | 第175-178页 |
二、对简约文辞及蕴藉风格的推崇:“尚简”倾向表现之一 | 第178-182页 |
三、对简明文辞与质实风格的推崇:“尚简”倾向表现之二 | 第182-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1-202页 |
后记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