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城市更新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1.3.1 历史建筑与更新 | 第15-16页 |
1.3.2 城市更新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3.3 文化创意产业 | 第17-18页 |
1.3.4 文化创意产业区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内外更新发展状况 | 第21-30页 |
2.1 国外更新发展 | 第21-26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概况 | 第21-23页 |
2.1.2 国外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实践 | 第23-25页 |
2.1.3 国外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发展特点 | 第25-26页 |
2.2 我国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发展 | 第26-29页 |
2.2.1 我国相关理论概况 | 第26-27页 |
2.2.2 我国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发展实践 | 第27-28页 |
2.2.3 我国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发展特点 | 第28-29页 |
2.2.4 我国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9页 |
3.1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的相互关系 | 第30-33页 |
3.1.1 城市更新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前提 | 第30页 |
3.1.2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更新 | 第30-31页 |
3.1.3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有机统一 | 第31-32页 |
3.1.4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创意城市 | 第32-33页 |
3.2 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建筑更新的互动关系 | 第33-34页 |
3.2.1 两者的需求互补 | 第33页 |
3.2.2 两者的良性互动创造发展新契机 | 第33-34页 |
3.3 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建筑更新结合的设计理论研究 | 第34-38页 |
3.3.1 历史建筑更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基础 | 第34-35页 |
3.3.2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表现原则 | 第35-36页 |
3.3.3 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建筑更新结合的类型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 第39-74页 |
4.1 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策略研究 | 第39-59页 |
4.1.1 更新目标和原则 | 第39-40页 |
4.1.2 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 | 第40-41页 |
4.1.3 营造层次多样的空间形态 | 第41-46页 |
4.1.4 外部空间功能转换与形态更新 | 第46-57页 |
4.1.5 打造趣味景观环境 | 第57-59页 |
4.1.6 完善交通及基础设施 | 第59页 |
4.2 在建筑设计层面上的策略研究 | 第59-72页 |
4.2.1 建筑的表皮更新 | 第59-62页 |
4.2.2 建筑空间形式与功能置换 | 第62-65页 |
4.2.3 建筑内部空间的重塑 | 第65-70页 |
4.2.4 建筑外部空间的扩建 | 第70-71页 |
4.2.5 建筑外部空间的新建 | 第71-72页 |
4.3 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 第74-88页 |
5.1 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 第74-81页 |
5.1.1 后湖艺术区旧厂房改造更新 | 第74-76页 |
5.1.2 南京金陵美术馆 | 第76-81页 |
5.2 传统文化社区类历史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 第81-86页 |
5.2.1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中的31号民居改造更新 | 第81-83页 |
5.2.2 长沙白果园与化龙池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 | 第83-86页 |
5.3 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