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8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2.2 国内外观点评述 | 第13-14页 |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兴起 | 第14-25页 |
| 3.1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 第14-15页 |
| 3.1.1 金融的功能观 | 第14-15页 |
| 3.1.2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5页 |
| 3.2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 | 第15-25页 |
| 3.2.1 网络效应 | 第16页 |
| 3.2.2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功能观和网络效应角度解释 | 第16-18页 |
| 3.2.3 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方的模型解释与证明 | 第18-21页 |
| 3.2.4 互联网金融市场供给方的模型解释与证明 | 第21-25页 |
| 第四章 共生理论角度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 | 第25-36页 |
| 4.1 共生理论介绍 | 第25-29页 |
| 4.1.1 金融共生的含义 | 第25-27页 |
| 4.1.2 金融共生三要素 | 第27-28页 |
| 4.1.3 判定金融共生关系与模式的标准 | 第28-29页 |
| 4.2 我国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生关系分析 | 第29-32页 |
| 4.2.1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关系 | 第29-30页 |
| 4.2.2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互补关系 | 第30页 |
| 4.2.3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系统的共生单元 | 第30-31页 |
| 4.2.4 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 | 第31-32页 |
| 4.3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共生模式的模型分析 | 第32-36页 |
| 4.3.1 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 4.3.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环境容量的估计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关系检验 | 第36-51页 |
| 5.1 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 5.1.1 VAR模型 | 第36-38页 |
| 5.1.2 MSVAR模型 | 第38-39页 |
| 5.1.3 附加虚拟变量GARCH模型 | 第39页 |
| 5.2 互联网金融对整体系统性风险影响的检验 | 第39-45页 |
| 5.2.1 不考虑时间结构的MS-VAR检验 | 第39-44页 |
| 5.2.2 考虑时间结构的GARCH检验 | 第44-45页 |
| 5.3 P2P与传统金融共生关系的PVAR模型检验 | 第45-47页 |
| 5.4 互联网理财VAR检验 | 第47-49页 |
| 5.5 众筹市场分析 | 第49-51页 |
| 5.6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页 |
|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与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 第51-57页 |
| 6.1 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第51-54页 |
| 6.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殊性 | 第54页 |
| 6.3 互联网金融功能监管 | 第54-5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