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元法的免耕播种开沟器的设计与试验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播种开沟器的类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播种开沟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11-13页 |
1.2.2 播种开沟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播种开沟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离散元法及在土壤切削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1 离散元法简介 | 第14-15页 |
1.3.2 离散元软件EDEM | 第15页 |
1.3.3 离散元法在土壤切削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土壤参数测定及分析 | 第18-27页 |
2.1 土壤物理参数的测定 | 第18-22页 |
2.1.1 土壤粒径的测定 | 第18-19页 |
2.1.2 土壤含水率测定 | 第19-21页 |
2.1.3 土壤密度 | 第21-22页 |
2.2 土壤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2-26页 |
2.2.1 土壤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测定 | 第22-24页 |
2.2.2 土壤坚实度的测试 | 第24页 |
2.2.3 土壤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确定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播种开沟器的设计 | 第27-32页 |
3.1 播种开沟器的设计原则 | 第27页 |
3.2 开沟器的设计 | 第27-29页 |
3.2.1 最小二乘法分段曲线拟合原理 | 第27-28页 |
3.2.2 拟合曲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 开沟器的结构及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播种开沟器工作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32-50页 |
4.1 开沟器仿真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32页 |
4.2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校准 | 第32-39页 |
4.2.1 土壤颗粒间接触模型的确定 | 第32-34页 |
4.2.2 离散元模型参数的校准 | 第34-38页 |
4.2.3 边界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3 开沟器工作过程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9-49页 |
4.3.1 开沟深度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土壤含水率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开沟器类型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4 开沟器对土壤扰动的仿真结果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播种开沟器的土槽试验 | 第50-67页 |
5.1 试验条件及装置 | 第50-54页 |
5.1.1 试验前准备 | 第50-51页 |
5.1.2 试验台车前进速度标定 | 第51页 |
5.1.3 连接测试系统 | 第51-54页 |
5.2 开沟器土槽试验 | 第54-61页 |
5.2.1 试验方案的制定 | 第54页 |
5.2.2 试验结果 | 第54-56页 |
5.2.3 开沟深度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4 土壤含水率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5 开沟器类型对工作阻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6 开沟器沟形形状 | 第59-61页 |
5.3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5.3.1 不同开沟深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2 不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3 土壤扰动情况的对比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总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讨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