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

武汉市新兴城区空间生产特征、机制及效应--以洪山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21-4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1-24页
        1.1.1 选题背景第21-23页
        1.1.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24-40页
        1.2.1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第24-34页
        1.2.2 特大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第34-38页
        1.2.3 研究述评及其启示第38-40页
    1.3 研究思路第40-44页
        1.3.1 研究目标第40页
        1.3.2 研究内容第40-41页
        1.3.3 研究方法第41-42页
        1.3.4 区域概况第42-44页
2. 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认知第44-57页
    2.1 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的生产第44-47页
        2.1.1 城市蔓延与城市更新的双向并进第44-45页
        2.1.2 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对立统一第45-46页
        2.1.3 社会阶层分化与人文关怀缺失第46-47页
    2.2 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的生产第47-52页
        2.2.1 城市规模扩张与内部空间重组第48-49页
        2.2.2 时空差异下的多元化动力机制第49-51页
        2.2.3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对空间正义诉求第51-52页
    2.3 城市新兴城区空间的生产第52-55页
        2.3.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空间治理结构调整第52-53页
        2.3.2 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层级分化第53-55页
        2.3.3 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新相互作用第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3.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环境及变化第57-87页
    3.1 武汉市洪山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第58-68页
        3.1.1 国土空间规模变化第58-59页
        3.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第59-64页
        3.1.3 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第64-68页
    3.2 武汉市洪山城区景观格局变化第68-77页
        3.2.1 景观空间集中度分析第70页
        3.2.2 景观空间破碎化分析第70-73页
        3.2.3 景观空间分异性分析第73-77页
    3.3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第77-85页
        3.3.1 城区空间重心变化第78页
        3.3.2 城区空间内部组织第78-82页
        3.3.3 城区空间外部关联第82-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4. 武汉市洪山城区生产主体及变化第87-107页
    4.1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主体第87-98页
        4.1.1 政府主体身份及其变化第87-94页
        4.1.2 企业主体身份及其变化第94-96页
        4.1.3 居民主体身份及其变化第96-98页
    4.2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联盟第98-103页
        4.2.1 权力主体形式及其变化第99-100页
        4.2.2 市场主体形式及其变化第100-102页
        4.2.3 社会主体形式及其变化第102-103页
    4.3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网络第103-105页
        4.3.1 权力主体与物质空间生产第103页
        4.3.2 市场主体与功能空间组织第103-104页
        4.3.3 社会主体与社会空间建构第104-105页
    4.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5.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机制第107-128页
    5.1 政府与权力空间过程第107-117页
        5.1.1 宏观层:武汉市战略性内部调整第107-112页
        5.1.2 中观层:洪山区适应性重心调整第112-116页
        5.1.3 微观层:权力主体间的利益博弈第116-117页
    5.2 企业与资本空间流动第117-125页
        5.2.1 空间资本化第118-123页
        5.2.2 资本空间化第123-125页
    5.3 居民与社会空间建构第125-126页
        5.3.1 社会—空间重构第125页
        5.3.2 社会—空间路径第125-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6.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效应第128-188页
    6.1 武汉市洪山城区生产空间变化第129-146页
        6.1.1 生产空间类型第131页
        6.1.2 生产空间分布第131-137页
        6.1.3 生产空间效益第137-146页
    6.2 武汉市洪山城区生活空间变化第146-175页
        6.2.1 社会空间分异第150-161页
        6.2.2 生活空间建构第161-167页
        6.2.3 生活质量评价第167-175页
    6.3 武汉市洪山城区生态空间变化第175-185页
        6.3.1 生态空间类型第175-176页
        6.3.2 生态空间结构第176-180页
        6.3.3 生态空间价值第180-185页
    6.4 本章小结第185-188页
7.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模式第188-198页
    7.1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的矛盾运动第189-193页
        7.1.1 社会建构空间第189页
        7.1.2 空间形塑社会第189-190页
        7.1.3 社会-空间互动第190-193页
    7.2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的主要模式第193-195页
        7.2.1 垂直型社会空间生产模式第193-194页
        7.2.2 水平型社会空间生产模式第194-195页
        7.2.3 网络化社会空间生产模式第195页
    7.3 武汉市洪山城区空间生产的调控路径第195-197页
        7.3.1 加强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第195-196页
        7.3.2 精准引导资本—空间流动第196页
        7.3.3 逐步缓和社会—空间矛盾第196-197页
    7.4 本章小结第197-198页
8. 结语第198-203页
    8.1 主要结论及可能创新第198-199页
        8.1.1 主要结论第198-199页
        8.1.2 可能创新第199页
    8.2 问题讨论第199-201页
        8.2.1 理论启示第199-200页
        8.2.2 实践总结第200-201页
    8.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第201-203页
        8.3.1 存在问题第201页
        8.3.2 研究展望第201-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7-218页
致谢第218-220页
附表第220-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研究
下一篇:劳动债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