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2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标记细胞的磁共振单细胞检测 | 第15-37页 |
2.1 材料 | 第15-18页 |
2.1.1 质粒、菌株与细胞株 | 第15页 |
2.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15-16页 |
2.1.3 培养基与溶液配方 | 第16-18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3 方法 | 第19-23页 |
2.3.1 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19页 |
2.3.2 VP1五聚体浓度通过SDS-PAGE/光密度分析法测定 | 第19-20页 |
2.3.3 量子点诱导VP1五聚体在解聚条件下组装 | 第20页 |
2.3.4 SV40病毒样颗粒-量子点(VLP-QDs)的纯化 | 第20-21页 |
2.3.5 SV40病毒样颗粒-量子点的表征 | 第21页 |
2.3.6 SV40病毒样颗粒-量子点的生物素化与磁性颗粒的连接 | 第21页 |
2.3.7 Vero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21-22页 |
2.3.8 荧光磁性复合体侵染Vero细胞 | 第22页 |
2.3.9 不同浓度微米荧光磁性颗粒和微米磁性颗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22页 |
2.3.10 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22-23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3-35页 |
2.4.1 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23-24页 |
2.4.2 VP1五聚体包装量子点及包装产物的纯化 | 第24-26页 |
2.4.3 SV40病毒样颗粒-量子点生物素化及微米荧光磁性颗粒的构建 | 第26-27页 |
2.4.4 荧光磁性微米颗粒可以特异性吸附在Vero细胞的表面 | 第27-28页 |
2.4.5 荧光磁性微米颗粒可以穿过Vero细胞膜到达核周 | 第28页 |
2.4.6 细胞活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7 7.0 T Bruker磁共振成像仪下标记细胞分析 | 第29-31页 |
2.4.8 9.4 TAgilent强场磁共振成像装置下标记细胞分析 | 第31-35页 |
2.5 讨论 | 第35-37页 |
3 SV40介导微米荧光磁性颗粒入胞的活细胞行为示踪 | 第37-49页 |
3.1 材料 | 第37-38页 |
3.1.1 质粒、菌株与细胞株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3.1.3 溶液配方 | 第38页 |
3.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3 方法 | 第38-40页 |
3.3.1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的构建见2.3.6 | 第39页 |
3.3.2 Vero细胞的传代培养见2.3.7 | 第39页 |
3.3.3 荧光磁性微米颗粒侵染Vero细胞见2.3.8 | 第39页 |
3.3.4 活细胞中微米荧光磁性颗粒与Caveolin-1共定位实验 | 第39页 |
3.3.5 VP1,golgin97和clathrin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39-40页 |
3.3.6 内质网活细胞染色 | 第40页 |
3.3.7 药物抑制实验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8页 |
3.4.1 SV40可以介导微米荧光磁性颗粒进入Vero细胞 | 第40-41页 |
3.4.2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内吞途径的探索 | 第41-45页 |
3.4.3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的胞内运输依赖微管 | 第45-46页 |
3.4.4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是由SV40递送至细胞核周围的 | 第46-47页 |
3.4.5 微米荧光磁性颗粒最终定位在内质网 | 第47-48页 |
3.5 讨论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文献综述 | 第55-91页 |
1. 单细胞检测的需求与应用 | 第56-59页 |
2. 分子影像学磁共振单细胞检测的现状与问题 | 第59-71页 |
2.1 磁共振单细胞检测现状 | 第59-71页 |
2.1.1 纳米氧化铁颗粒标记细胞的磁共振单细胞成像 | 第59-62页 |
2.1.2 微米氧化铁颗粒标记细胞的磁共振单细胞成像 | 第62-69页 |
2.1.3 微米尺寸氧化铁颗粒的优越性 | 第69-71页 |
2.2 对磁共振单细胞成像的讨论 | 第71页 |
3. 双模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71-79页 |
3.1 双模成像的应用现状 | 第71-72页 |
3.2 荧光成像的优势 | 第72-73页 |
3.3 磁共振和荧光双模成像的发展 | 第73-77页 |
3.4 提高双模成像多功能复合材料标记效率的策略 | 第77-79页 |
4.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