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400公里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载荷谱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载荷谱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2 转向架标定与线路载荷测试 | 第18-28页 |
2.1 动车组转向架结构及载荷系介绍 | 第18-22页 |
2.1.1 中国标准动车组转向架简介 | 第18-19页 |
2.1.2 构架载荷系划分 | 第19-22页 |
2.2 转向架构架标定试验 | 第22-25页 |
2.2.1 标定试验目的 | 第22页 |
2.2.2 载荷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2.2.3 标定方法 | 第23-24页 |
2.2.4 标定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2.3 试验工况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3 数据处理与载荷特性分析 | 第28-46页 |
3.1 线路测试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3.1.1 数据处理方法简述 | 第28-29页 |
3.1.2 数据处理过程 | 第29-30页 |
3.2 构架主要载荷特性分析 | 第30-36页 |
3.2.1 浮沉载荷和扭转载荷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3.2.2 侧滚载荷和横向载荷特性分析 | 第33-36页 |
3.3 构架其他载荷特性分析 | 第36-45页 |
3.3.1 抗侧滚扭杆载荷特性 | 第36-41页 |
3.3.2 齿轮箱、电机载荷和纵向载荷特性 | 第41-44页 |
3.3.3 制动载荷特性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载荷谱编制方法 | 第46-60页 |
4.1 载荷谱编制方法 | 第46-49页 |
4.1.1 循环计数法介绍 | 第46-48页 |
4.1.2 构架载荷谱编制方法 | 第48-49页 |
4.2 载荷谱级数的确定 | 第49-52页 |
4.2.1 载荷分级的研究现状 | 第49-50页 |
4.2.2 门槛值和分级数对等效载荷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 转向架构架分立载荷谱的建立 | 第52-55页 |
4.4 载荷谱的损伤一致性校准 | 第55-58页 |
4.4.1 损伤一致性准则 | 第55-57页 |
4.4.2 损伤一致校准载荷谱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载荷谱分布估计与检验 | 第60-68页 |
5.1 分布估计方法 | 第60-63页 |
5.1.1 载荷谱的基本分布形式 | 第60-61页 |
5.1.2 分布参数估计 | 第61-62页 |
5.1.3 分布假设检验 | 第62-63页 |
5.2 构架载荷谱分布估计 | 第63-67页 |
5.2.1 载荷谱威布尔分布拟合 | 第63-66页 |
5.2.2 载荷谱分布检验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400km/h转向架构架载荷谱的建立 | 第68-86页 |
6.1 速度与载荷关系 | 第68-72页 |
6.1.1 直线工况速度与载荷关系 | 第68-70页 |
6.1.2 曲线工况速度与载荷关系 | 第70-72页 |
6.2 不同速度级载荷谱的分布拟合 | 第72-76页 |
6.2.1 直线工况各载荷谱的分布拟合与检验 | 第72-75页 |
6.2.2 曲线工况各载荷谱的分布拟合与检验 | 第75-76页 |
6.3 载荷随速度的变化规律 | 第76-81页 |
6.3.1 载荷谱拟合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77-79页 |
6.3.2 载荷谱最大值的确定 | 第79-81页 |
6.4 载荷谱总频次的确定 | 第81-82页 |
6.5 400km/h转向架构架载荷谱 | 第82-8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 第92-10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