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2.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1.4.2 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 | 第23页 |
1.4.3 限制性契约条款 | 第23-2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5-43页 |
2.1 支持限制性契约条款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1.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5-26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27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2.1.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7-28页 |
2.2 常见限制性契约条款的分类与度量 | 第28-30页 |
2.2.1 限制性契约条款的分类 | 第28-29页 |
2.2.2 限制性契约条款的度量 | 第29-30页 |
2.3 影响限制性契约条款选择和创新的主要因素 | 第30-37页 |
2.3.1 影响限制性契约条款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30-36页 |
2.3.2 影响限制性契约条款创新的主要因素 | 第36-37页 |
2.4 引入限制性契约条款的影响及其实际约束效果 | 第37-41页 |
2.4.1 限制性契约条款的样本化和标准化 | 第37-38页 |
2.4.2 限制性契约条款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限制性契约条款对公司行为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4 影响限制性契约条款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40-41页 |
2.5 总结和述评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与限制性契约条款发展现状 | 第43-56页 |
3.1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43-49页 |
3.1.1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概述 | 第43-44页 |
3.1.2 公司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 | 第44-48页 |
3.1.3 市场对“刚性兑付”的信仰逐渐被打破 | 第48-49页 |
3.2 中国公司债券限制性契约条款发展的现状 | 第49-54页 |
3.2.1 中国公司债券限制性契约条款应用情况概述 | 第49-50页 |
3.2.2 中美公司债券限制性契约条款的比较与分析 | 第50-53页 |
3.2.3 中国公司债券限制性契约条款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影响限制性契约条款的主要因素研究 | 第56-77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56-57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57-67页 |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4.2.2 变量度量 | 第58-67页 |
4.2.3 检验模型 | 第67页 |
4.3 实证结果 | 第67-69页 |
4.3.1 相关性分析 | 第67页 |
4.3.2 回归分析 | 第67-69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69-75页 |
4.4.1 针对同一家公司一年内多次发行公司债券的处理 | 第69-73页 |
4.4.2 进一步控制债券的发行目的 | 第73-74页 |
4.4.3 对公司规模的考虑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限制性契约条款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 | 第77-108页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77-78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78-84页 |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78页 |
5.2.2 变量度量 | 第78-83页 |
5.2.3 检验模型 | 第83-84页 |
5.3 实证结果 | 第84-98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4-86页 |
5.3.2 相关性分析 | 第86-89页 |
5.3.3 回归分析 | 第89-91页 |
5.3.4 处理内生性 | 第91-98页 |
5.4 进一步研究 | 第98-104页 |
5.4.1 公司产权性质差异 | 第99-100页 |
5.4.2 代理冲突水平 | 第100-102页 |
5.4.3 会计信息质量 | 第102-104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104-107页 |
5.5.1 针对同一家公司一年内多次发行公司债券的处理 | 第104-105页 |
5.5.2 进一步控制债券的发行目的 | 第105页 |
5.5.3 对公司规模的考虑 | 第105-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限制性契约条款的实际约束作用研究 | 第108-137页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08-109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09-113页 |
6.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109页 |
6.2.2 变量度量 | 第109-113页 |
6.3 实证结果 | 第113-128页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13-114页 |
6.3.2 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6.3.3 回归分析 | 第117-121页 |
6.3.4 处理内生性 | 第121-128页 |
6.4 进一步研究 | 第128-133页 |
6.4.1 代理冲突水平 | 第128-130页 |
6.4.2 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 | 第130-132页 |
6.4.3 会计信息质量 | 第132-133页 |
6.5 稳健性检验 | 第133-135页 |
6.5.1 针对同一家公司一年内多次发行公司债券的处理 | 第133-134页 |
6.5.2 进一步控制债券的发行目的 | 第134-13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