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海上石油平台升降装置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大型传动装置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疲劳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4 疲劳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疲劳可靠性分析理论 | 第19-32页 |
2.1 疲劳载荷 | 第19-21页 |
2.2 疲劳损伤累积效应与法则 | 第21-23页 |
2.2.1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Miner)法则 | 第21-22页 |
2.2.2 相对Miner法则 | 第22-23页 |
2.3 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疲劳可靠性分析理论知识 | 第23-28页 |
2.3.1 蒙特卡罗仿真法 | 第24页 |
2.3.2 摄动随机有限元法 | 第24-26页 |
2.3.3 纽曼扩展随机有限元法 | 第26-27页 |
2.3.4 加权积分随机有限元法 | 第27-28页 |
2.4 结构可靠性评估 | 第28-30页 |
2.5 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的机械产品疲劳可靠性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海上石油平台升降传动装置工况及承载特性研究 | 第32-42页 |
3.1 传动装置工况分析 | 第32-35页 |
3.2 载荷分析 | 第35-39页 |
3.2.1 传动装置各轴转速计算 | 第35-36页 |
3.2.2 传动装置各轴功率计算 | 第36-38页 |
3.2.3 传动装置各轴转矩计算 | 第38-39页 |
3.3 行星传动装置疲劳可靠性分析思路及流程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基于ANSYS的行星传动装置关键零件静强度分析 | 第42-65页 |
4.1 有限元理论基础知识及ANSY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42-45页 |
4.1.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42-44页 |
4.1.2 ANSYS软件简介及其分析问题基本流程 | 第44-45页 |
4.2 一级太阳轮弯曲强度分析 | 第45-51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2 最恶加载位置的确定及载荷约束的施加 | 第47-49页 |
4.2.3 弯曲强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 一级太阳轮齿轮副接触强度分析 | 第51-55页 |
4.3.1 齿轮副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4.3.2 齿轮副接触对的建立及载荷约束的施加 | 第52-53页 |
4.3.3 齿轮副接触强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4 二级太阳轮弯曲强度分析 | 第55-57页 |
4.5 二级太阳轮齿轮副接触强度分析 | 第57-60页 |
4.6 二级齿圈弯曲强度分析 | 第60-62页 |
4.7 二级齿圈齿轮副接触强度分析 | 第62-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基于ANSYS的行星传动装置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65-81页 |
5.1 零部件疲劳可靠性分析过程 | 第65页 |
5.2 二级太阳轮弯曲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65-70页 |
5.2.1 二级太阳轮齿轮副各随机因素的数学描述 | 第66-68页 |
5.2.2 二级太阳轮弯曲疲劳可靠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3 二级太阳轮齿轮副接触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70-73页 |
5.3.1 二级太阳轮齿轮副最高点处啮合接触疲劳可靠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3.2 二级太阳轮齿轮副齿顶处啮合接触疲劳可靠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4 二级齿圈弯曲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73-75页 |
5.5 二级齿圈齿轮副接触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75-77页 |
5.6 行星传动装置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77-79页 |
5.6.1 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的选定 | 第77-78页 |
5.6.2 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78-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