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1.1 选题缘由第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的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思路第13页
        1.3.2 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第14-15页
第2章“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问题概述第15-22页
    2.1“微时代”的概念及其特征第15-17页
        2.1.1“微时代”的概念第15-16页
        2.1.2“微时代”的特征第16-17页
    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第17-19页
        2.2.1 理想信念的概念界定第17-18页
        2.2.2 当代中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2.3 加强“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第19-22页
第3章“微时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第22-26页
    3.1“微时代”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挑战第22-23页
        3.1.1“微时代”给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带来了挑战第22页
        3.1.2“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了挑战第22-23页
        3.1.3“微时代”面临更加复杂的信息环境第23页
    3.2“微时代”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第23-26页
        3.2.1“微时代”的开放性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广阔平台和渠道第23-24页
        3.2.2“微时代”的即时性有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第24页
        3.2.3“微时代”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第24-26页
第4章“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其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6-33页
    4.1“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第26-28页
        4.1.1 在政治和社会理想上,总体积极、健康,但不够坚定第26页
        4.1.2 在道德理想上,推崇崇高与平庸化并存第26-27页
        4.1.3 在职业理想上,过度的追求和现实的困惑相冲突第27页
        4.1.4 生活理想上,物质欲念和精神追求失衡第27-28页
    4.2“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4.2.1 教育内容单调第28-29页
        4.2.2 教育形式单一第29页
        4.2.3 教育缺乏个性化关注第29页
        4.2.4 教育缺乏系统性第29-30页
    4.3“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其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3页
        4.3.1“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第30-31页
        4.3.2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第31页
        4.3.3 部分大学生自控和辨别力相对低下第31-32页
        4.3.4 相关网络监管制度不健全第32-33页
第5章 加强“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第33-40页
    5.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丰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第33-35页
        5.1.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第33-34页
        5.1.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第34页
        5.1.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第34-35页
    5.2 充分利用“微时代”媒体,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和渠道第35-37页
        5.2.1 利用微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第35-36页
        5.2.2 利用微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第36-37页
    5.3 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第37-38页
    5.4 健全网络媒体信息监管和反馈制度,优化“微时代”的信息环境第38-40页
        5.4.1 建立和完善“微时代”的信息监管机制第38-39页
        5.4.2 建立和健全“微时代”的信息反馈机制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下一篇: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及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