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工人阶级论文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再认识--劳工的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选题依据第9页
        2.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3页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3-14页
        1.研究目标第13-14页
        2.研究方法第14页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第14-15页
一、近代中国劳工的产生第15-21页
    (一)中国传统经济的衰败第15-16页
        1.小农经济的破产第15页
        2.传统手工业的瓦解第15-16页
    (二)中国近代工厂的兴起第16-19页
        1.口岸经济的出现第16-17页
        2.洋务企业的兴办第17-18页
        3.民族产业的形成第18-19页
    (三)近代劳工的主要来源第19-21页
        1.破产农民:劳工的主体第19页
        2.手工业者:技术工人的后备军第19-21页
二、工人“阶级”形成的内在要求第21-31页
    (一)身份转换中的社会不适应性第21-24页
        1.作坊制与工厂制的差别第21-22页
        2.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张力第22-24页
    (二)剥削和不平等下的挫折感第24-26页
    (三)寻求保护和归属感的努力第26-31页
三、阶级话语与劳工需求的契合第31-36页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普适性第31页
    (二)共产党人对阶级理论的发展第31-33页
    (三)翻身主题与劳工需求的一致性第33-36页
四、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第36-43页
    (一)工人阶级形成的表现第36-38页
        1.区域性工人组织的建立第36-37页
        2.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第37页
        3.从分散的经济斗争到统一的政治行动第37-38页
    (二)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第38-43页
        1.“阶级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第38-40页
        2.组织化程度和政治追求的局限第40-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下一篇:D市统计局机关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