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依据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著述情况 | 第11-14页 |
2.研究中的局限 | 第14页 |
(三)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3.创新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形象概述 | 第16-25页 |
(一)“一带一路”概述 | 第16-22页 |
1.“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 第16-18页 |
2.“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 | 第18-19页 |
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 | 第19-22页 |
(二)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理论阐释 | 第22-25页 |
1. 国家形象的内涵 | 第22页 |
2. 国家形象的特点 | 第22-23页 |
3. 国家形象的理论阐释 | 第23-25页 |
二、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历程及当代定位 | 第25-30页 |
(一)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历程 | 第25-28页 |
1.近代以前中国“天朝上国”的大国风采 | 第25页 |
2.近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衰落与重构 | 第25-27页 |
3.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形成与发展 | 第27-28页 |
(二) 中国国家形象的当代定位 | 第28-30页 |
1.和平的国家形象 | 第28页 |
2.发展的国家形象 | 第28-29页 |
3.文明的国家形象 | 第29页 |
4.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 第29-30页 |
三、“被误读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30-36页 |
(一)中国国家形象被误读的缘起 | 第30-32页 |
1.意识形态分歧 | 第30页 |
2.国家利益差异 | 第30-31页 |
3.中国对外形象构建中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二)几种妨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被误读”形象 | 第32-36页 |
1.“中国威胁论”:可怕的形象 | 第32-34页 |
2.“中国崩溃论”:脆弱的形象 | 第34-35页 |
3.“中国责任论”:不负责任的形象 | 第35-36页 |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契机与动机 | 第36-42页 |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契机 | 第36-39页 |
1.“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传承 | 第36-37页 |
2.“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吸引 | 第37-38页 |
3.“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利益期许 | 第38-39页 |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机 | 第39-42页 |
1.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 第39-40页 |
2.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0-41页 |
3.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 第41-42页 |
五、“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 第42-51页 |
(一) 提升中华文化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吸引力 | 第42-45页 |
1.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 第42-43页 |
2.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可 | 第43页 |
3.整合媒体资源,发出中国声音 | 第43-44页 |
4.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明形象 | 第44-45页 |
(二)增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可感 | 第45-47页 |
1.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 第45-46页 |
2.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46页 |
3.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第46-47页 |
4.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 第47页 |
(三)扩大中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外交影响力 | 第47-51页 |
1.树立更加理性、包容、自信的大国心态 | 第47-48页 |
2.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负责的大国形象 | 第48页 |
3.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开拓多边外交 | 第48-49页 |
4.承办大型赛会,展示中国形象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