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1.2.1 国外路面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路面工程质量检验手段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沥青路面实时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国内路面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自动监控平台相关设备技术 | 第20-45页 |
2.1 沥青混合料质量指标 | 第21-37页 |
2.1.1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质量指标 | 第21-27页 |
2.1.2 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质量指标 | 第27-31页 |
2.1.3 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质量指标 | 第31-37页 |
2.2 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与报警 | 第37-39页 |
2.2.1 沥青拌合站监控 | 第37页 |
2.2.2 沥青混合料施工现场监控 | 第37页 |
2.2.3 施工完成后的监控 | 第37-39页 |
2.3 监控关键指标在“按质支付”中的应用 | 第39页 |
2.4 主要相关监测设备 | 第39-44页 |
2.4.1 工业平板电脑 | 第39页 |
2.4.2 射频识别系统 | 第39-40页 |
2.4.3 热成像仪 | 第40页 |
2.4.4 红外测温仪 | 第40-41页 |
2.4.5 无线数传模块 | 第41页 |
2.4.6 GPS监控器 | 第41-42页 |
2.4.7 温湿度传感器 | 第42页 |
2.4.8 风速传感器 | 第42-43页 |
2.4.9 沥青无核密度仪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按质支付理论 | 第45-52页 |
3.1 沥青路面按质支付概述 | 第45-47页 |
3.1.1 按质支付的产生和发展 | 第45-46页 |
3.1.2 按质支付的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3.2 沥青路面按质支付的类型 | 第47-51页 |
3.2.1 基于QC曲线的按质支付 | 第47-48页 |
3.2.2 分级支付调整系数法 | 第48-49页 |
3.2.3 连续支付调整系数法 | 第49页 |
3.2.4 组合式连续支付法 | 第49-50页 |
3.2.5 综合评分支付法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按质支付综合评分法沥青路面质量评价体系 | 第52-61页 |
4.1 沥青混合料指标 | 第52-56页 |
4.1.1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 第52-53页 |
4.1.2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指标及试验方法 | 第53页 |
4.1.3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指标 | 第53-56页 |
4.2 按质支付关键指标的选取 | 第56-58页 |
4.2.1 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环节 | 第56-57页 |
4.2.2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环节 | 第57-58页 |
4.3 综合评定标准 | 第58-60页 |
4.3.1 权重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2 多方数据的分析与使用 | 第59-60页 |
4.3.3 综合评分与评价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沥青路面按质支付示例及质量评定 | 第61-6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1页 |
5.2 按质支付考评内容及条件 | 第61-62页 |
5.2.1 考评资格 | 第61-62页 |
5.2.2 等级评定 | 第62页 |
5.2.3 按质支付资金来源及支付措施 | 第62页 |
5.3 基于综合评分法的按质支付示例 | 第62-64页 |
5.3.1 按质支付成果 | 第63-64页 |
5.4 基于按质支付方法的沥青路面质量监控及评价 | 第64-66页 |
5.4.1 沥青下面层质量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5.4.2 沥青中面层质量综合评价 | 第65页 |
5.4.3 沥青上面层质量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件 1: 沥青混合料关键指标检测数据 | 第71-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