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玉米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1.1.2 细胞核雄性不育 | 第14页 |
1.2 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 第14-20页 |
1.2.1 玉米花药发育过程 | 第14-15页 |
1.2.2 绒毡层发育与雄性不育关系 | 第15-16页 |
1.2.3 花粉壁的发育及功能 | 第16-20页 |
1.2.4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 第20页 |
1.3 图位克隆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环节 | 第20-22页 |
1.3.1 图位克隆技术的原理 | 第20-21页 |
1.3.2 图位克隆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 第21-22页 |
1.4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25-3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2.1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形态学特征 | 第27-28页 |
2.2.2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特征 | 第28-32页 |
2.3 讨论 | 第32-34页 |
2.3.1 玉米花药发育时期与其长度的关系 | 第32-33页 |
2.3.2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时期及特征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 第34-4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2.1 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第35-36页 |
3.2.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Mapman富集分析 | 第37-42页 |
3.3 讨论 | 第42-43页 |
3.3.1 野生型和突变体花药不同发育时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2页 |
3.3.2 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途径分析 | 第42-43页 |
第四章 ms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定位 | 第43-5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2.1 ms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6页 |
4.2.2 MS2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6-49页 |
4.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1.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时期及特征 | 第50页 |
2. 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 第50页 |
3. MS2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