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基因 | 第15-17页 |
1.2.1 SERK 基因 | 第15页 |
1.2.2 WUSCHEL(WUS)基因 | 第15-16页 |
1.2.3 LEAFY COTYLEDON(LEC)基因 | 第16页 |
1.2.4 AGAMOUS-Like15(AGL15)基因 | 第16页 |
1.2.5 BABY BOOM(BBM)基因 | 第16-17页 |
1.3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转基因技术手段 | 第18-19页 |
1.5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茉莉酸及AOS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0-21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茉莉酸促进次生体细胞胚产生的组织学观察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与常用溶液配方 | 第22页 |
2.1.4 材料处理 | 第22页 |
2.1.5 体视显微镜观察 | 第22页 |
2.1.6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2-23页 |
2.1.7 石蜡切片制作并观察 | 第23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2.1 体视显微镜观察 | 第23-24页 |
2.2.2 JA最佳浓度确定 | 第24-25页 |
2.2.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27页 |
2.2.4 石蜡切片观察 | 第27-29页 |
2.2.5 组织培养次生胚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陆地棉AOS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试剂 | 第31页 |
3.1.3 陆地棉AO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进化分析 | 第31页 |
3.1.4 染色体定位和亚细胞定位 | 第31页 |
3.1.5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31页 |
3.1.6 RNA提取、反转录及荧光定量 | 第31-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2.1 陆地棉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的AOS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34页 |
3.2.2 陆地棉AOS与其他物种AOS的进化分析 | 第34-35页 |
3.2.3 AOS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5-36页 |
3.2.4 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功能预测 | 第36-38页 |
3.2.5 陆地棉AOS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陆地棉AOS家族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及功能验证 | 第41-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4.1.2 载体与菌株 | 第41页 |
4.1.3 酶等其他试剂及耗材 | 第41页 |
4.1.4 引物 | 第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4.2.2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41-42页 |
4.2.3 Gh AOS1、Gh AOS2和Gh AOS6的克隆 | 第42-43页 |
4.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4.2.5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44-45页 |
4.2.6 农杆菌侵染法转化棉花 | 第45页 |
4.2.7 转基因棉花阳性材料的鉴定 | 第45-46页 |
4.2.8 转基因阳性材料AOS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6页 |
4.2.9 VIGS干涉载体的构建及注射 | 第46-48页 |
4.2.10 VIGS体系中AOS基因干涉水平的检测 | 第48-49页 |
4.2.11 统计过表达或干涉Gh AOS基因对次生胚产生的影响 | 第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第49-50页 |
4.3.2 转基因材料分子检测 | 第50页 |
4.3.3 转基因阳性材料Gh AOS1,Gh AOS2和Gh AOS6基因的表达 | 第50-51页 |
4.3.4 VIGS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第51页 |
4.3.5 VIGS结果 | 第51-52页 |
4.3.6 VIGS干涉Gh AOS1,Gh AOS2和Gh AOS6基因的表达 | 第52页 |
4.3.7 过表达与VIGS干涉结果 | 第52-53页 |
4.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茉莉酸促进次生胚产生的转录组分析 | 第55-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5.1.1 材料处理 | 第55页 |
5.1.2 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55页 |
5.1.3 转录组测序 | 第55页 |
5.1.4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55-56页 |
5.1.5 q RT-PCR定量验证 | 第56页 |
5.1.6 体胚中Marker基因q RT-PCR定量验证 | 第56-57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5.2.1 样品RNA质量检测 | 第57-58页 |
5.2.2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第58-59页 |
5.2.3 差异基因分析 | 第59-60页 |
5.2.4 差异基因GO聚类分析 | 第60页 |
5.2.5 JA促进次生体细胞胚产生的分子机制的分析 | 第60-63页 |
5.2.6 转录组数据的q RT-PCR验证 | 第63页 |
5.2.7 体胚Marker基因的q RT-PCR验证 | 第63-64页 |
5.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创新点、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6.3 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