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第一节 种子老化与耐贮性 | 第14-22页 |
1 种子老化的概念 | 第14页 |
2 影响种子耐贮性的因素 | 第14-22页 |
2.1 影响种子耐贮性的内在因素 | 第14-21页 |
2.2 影响种子耐贮性的环境因素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种子老化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22-36页 |
1 膜系统损伤 | 第22-26页 |
2 DNA损伤 | 第26-29页 |
3 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和蛋白质损伤 | 第29-32页 |
4 ROS过量积累 | 第32-34页 |
5 氰化物过量积累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水稻种子耐贮性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 第36-44页 |
1 老化处理方法 | 第36页 |
2 水稻种子耐贮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36-44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水稻品种N22种子耐贮性相关QTL的定位 | 第46-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7-48页 |
1.2 田间试验 | 第48页 |
1.3 种子耐贮性表型鉴定 | 第48-49页 |
1.3.1 种子老化处理 | 第48-49页 |
1.3.2 发芽率测定 | 第49页 |
1.4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检测 | 第49-50页 |
1.5 TTC法测定种子生活力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2.1 N22、USSR5和Nanjing35的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50-51页 |
2.2 BIL群体和RIL群体的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51-53页 |
2.3 种子耐贮性相关QTL分析 | 第53-55页 |
2.4 聚合不同耐贮性QTL的5个BIL家系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55-57页 |
2.5 含有qSSn-5的N22置换片段的近等基因系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2页 |
第三章 利用Nipponabre/Kasalath//Nipponbare BIL和CSSL群体检测耐贮性相关QTL | 第62-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3页 |
1.2 种子耐贮性表型鉴定 | 第63页 |
1.2.1 自然老化处理 | 第63页 |
1.2.2 发芽率测定 | 第63页 |
1.3 QTL检测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2.1 亲本和BIL群体的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63-64页 |
2.2 种子耐贮性相关QTL检测 | 第64-65页 |
2.3 CSSL群体和亲本的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65-67页 |
3 讨论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水稻种子耐贮性主效QTL qSSk-9的精细定位 | 第70-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1-72页 |
1.1.1 Nipponbare/置换系SL36衍生的次级F_2分离群体和小片段置换系 | 第71-72页 |
1.1.2 Koshihikari/置换系SL226衍生的次级F_2分离群体和小片段置换系 | 第72页 |
1.2 田间种植与种子收获 | 第72-73页 |
1.3 种子耐贮性表型鉴定 | 第73页 |
1.3.1 种子老化处理 | 第73页 |
1.3.2 发芽率测定 | 第73页 |
1.4 分子数据的获得 | 第73-75页 |
1.4.1 DNA样品制备 | 第73页 |
1.4.2 PCR扩增 | 第73-75页 |
1.4.3 凝胶电泳分析 | 第75页 |
1.5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检测 | 第75页 |
1.6 TTC法测定种子生活力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2.1 置换系SL226和SL36的种子耐贮性表型 | 第75-77页 |
2.2 次级F_2群体对耐贮性主效QTL qSSk-9的遗传解析 | 第77-79页 |
2.3 qSSk-9的精细定位 | 第79-84页 |
3 讨论 | 第84-8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8-92页 |
1 总结 | 第88-89页 |
1.1 水稻品种N22种子耐贮性相关QTL的定位 | 第88-89页 |
1.2 水稻种子耐贮性主效QTL qSSk-9的精细定位 | 第89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9-90页 |
3 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8页 |
附录 | 第108-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