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8-9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20-28页 |
2.1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0-22页 |
2.1.1 自然科学背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2 生态问题的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的凸显 | 第21页 |
2.1.3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 第21-22页 |
2.1.4 经济背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 | 第22页 |
2.2 《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2-25页 |
2.2.1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 | 第23页 |
2.2.2 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扬弃 | 第23-24页 |
2.2.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24-25页 |
2.3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25-28页 |
2.3.1 恩格斯早期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 第25-27页 |
2.3.2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27-28页 |
3.《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第28-43页 |
3.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 | 第28-32页 |
3.1.1 生态自然的定义 | 第28-29页 |
3.1.2 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其规律性 | 第29-31页 |
3.1.3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31-32页 |
3.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技术观 | 第32-35页 |
3.2.1 科学技术和生态的辩证关系 | 第32-33页 |
3.2.2 科学技术对生态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 以生态的方式利用科学技术 | 第35页 |
3.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制度观 | 第35-37页 |
3.3.1 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生态的颠覆 | 第35-36页 |
3.3.2 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 第36页 |
3.3.3 共产主义对于自然生态的提升 | 第36-37页 |
3.4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7-43页 |
3.4.1 整体性 | 第37-38页 |
3.4.2 科学性 | 第38-40页 |
3.4.3 时代性 | 第40-42页 |
3.4.4 前瞻性 | 第42-43页 |
4.《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3-50页 |
4.1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3-45页 |
4.1.1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44页 |
4.1.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第44-45页 |
4.1.3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45页 |
4.2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45-50页 |
4.2.1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根本指导 | 第45-46页 |
4.2.2 新时代中国科技生态化的理论依据 | 第46-47页 |
4.2.3 新时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4.2.4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思想启迪 | 第48-50页 |
5.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