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东南綦江地区古岩溶储层特征及识别预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1-22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古岩溶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勘探层系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法第18-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技术思路第18-19页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19-20页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第20-22页
        1.4.1 主要成果认识第20-21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2-33页
    2.1 工区位置第22页
    2.2 构造沉积背景第22-27页
    2.3 地层发育特征第27-33页
        2.3.1 二叠系第28-30页
        2.3.2 震旦系第30-33页
第3章 古岩溶发育期次、类型及特征第33-54页
    3.1 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发育期次、类型和特征第33-43页
        3.1.1 茅口组古岩溶分类及其发育特征第33-37页
        3.1.2 不同类型岩溶的地球化学特征第37-41页
        3.1.3 茅口组成岩作用第41-43页
    3.2 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发育类型和特征第43-54页
        3.2.1 储层岩性特征第43-45页
        3.2.2 储层物性特征第45-46页
        3.2.3 储层主要储渗空间类型第46-47页
        3.2.4 灯影组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第47-54页
第4章 古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54-70页
    4.1 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54-60页
        4.1.1 茅口组古地貌特征第54-56页
        4.1.2 茅口组岩溶发育的地质模型第56-57页
        4.1.3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第57-60页
    4.2 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60-70页
        4.2.1 灯影组古地貌特征第60-62页
        4.2.2 岩溶发育模式第62-63页
        4.2.3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第63-70页
第5章 岩溶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分布规律第70-102页
    5.1 茅口组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第70-89页
        5.1.1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70-73页
        5.1.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地质模型第73-83页
        5.1.3 茅口组周边已知井分析第83-89页
    5.2 茅口组岩溶异常反射分布规律第89-95页
        5.2.1 倾斜发育的岩溶(斜亮点反射)分布规律第89-92页
        5.2.2 强水平层状岩溶发育分布规律第92-93页
        5.2.3 弱水平层状岩溶发育分布规律第93-94页
        5.2.4 纵向叠置与透镜状反射分布规律第94-95页
    5.3 灯影组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异常反射分布第95-102页
        5.3.1 测井响应特征第95-97页
        5.3.2 地震响应特征第97-100页
        5.3.3 灯影组异常反射分布第100-102页
第6章 有利储集层区块划分及评价第102-119页
    6.1 二叠系茅口组有利区评价第102-104页
    6.2 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区评价第104-119页
        6.2.1 震旦系灯影组上部有利区储集区带评价第105-112页
        6.2.2 震旦系灯影组下部有利区储集区带评价第112-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核孔的制备及其离子传导特性研究
下一篇: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驾驶员接受性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