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接测量法和连续小波变换的桥梁损伤识别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直接测量法 | 第11-13页 |
1.2.2 间接测量法 | 第13-15页 |
1.2.3 桥梁的损伤识别方式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2 间接测量法的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间接测量法的理论推导 | 第20-24页 |
2.3 间接测量法的数值模拟理论 | 第24-32页 |
2.4 信号处理方式 | 第32-34页 |
2.4.1 快速傅立叶变换 | 第32页 |
2.4.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3 带损伤的桥梁模型 | 第36-50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损伤桥梁模型的引入 | 第36-40页 |
3.2.1 带损伤桥梁的解析解推导 | 第36-39页 |
3.2.2 损伤桥梁的几种特殊情况 | 第39-40页 |
3.3 带损伤桥梁的数值模拟 | 第40-43页 |
3.3.1 损伤桥梁单元的提出 | 第40-42页 |
3.3.2 损伤桥梁的间接测量法 | 第42-43页 |
3.4 损伤桥梁的振动分析 | 第43-48页 |
3.4.1 频率比分析 | 第43-44页 |
3.4.2 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第44-45页 |
3.4.3 车体动态响应分析 | 第45-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4 桥梁损伤的识别 | 第50-62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小波函数的选择 | 第50-51页 |
4.3 损伤位置的识别 | 第51-54页 |
4.4 损伤程度的识别 | 第54-55页 |
4.5 损伤指标的讨论 | 第55-58页 |
4.6 多裂缝损伤识别 | 第58-61页 |
4.7 小结 | 第61-62页 |
5 参数化分析 | 第62-74页 |
5.1 前言 | 第62页 |
5.2 小车重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 小车刚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 小车阻尼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驱车速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5.6 环境噪音的影响 | 第68-70页 |
5.7 桥梁跨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5.8 小结 | 第71-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点 | 第75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