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 | 第8-9页 |
1.1.2 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 | 第9页 |
1.1.3 低影响开发理论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发展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关于低影响开发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小结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扩展 | 第21-35页 |
2.1 低影响开发简介 | 第21-24页 |
2.2 低影响开发核心理念分析 | 第24-32页 |
2.2.1 降低人为影响 | 第25-27页 |
2.2.2 增强设施弹性 | 第27-30页 |
2.2.3 管理外界冲击 | 第30-32页 |
2.3 生态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可行性与框架 | 第32-35页 |
2.3.1 低影响开发理念解决生态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2 生态低影响开发策略框架 | 第33-35页 |
3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低影响开发要素 | 第35-52页 |
3.1 景观生态学简介 | 第35-40页 |
3.1.1 斑块-基质-廊道理论 | 第36-37页 |
3.1.2 景观格局指数 | 第37-39页 |
3.1.3 景观格局与功能关系原理 | 第39-40页 |
3.2 景观生态学与低影响开发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低影响要素 | 第41-48页 |
3.3.1 提供生态功能较丰富的区域 | 第41-45页 |
3.3.2 影响斑块间生态功能的因素 | 第45-47页 |
3.3.3 影响斑块内生态过程的因素 | 第47-48页 |
3.4 运用景观生态学解决开发带来生态问题——圣地亚哥生态规划 | 第48-52页 |
4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 第52-61页 |
4.1 避免影响生态功能较丰富区域 | 第52-53页 |
4.2 最小化人为斑块影响周边生态 | 第53-56页 |
4.2.1 面积-集约式优化 | 第53-54页 |
4.2.2 数量-迁弃式优化 | 第54页 |
4.2.3 形状-控制式优化 | 第54-56页 |
4.3 管理影响,增强生态弹性 | 第56-58页 |
4.3.1 管理人为斑块材质 | 第56页 |
4.3.2 优化斑块内部格局 | 第56-57页 |
4.3.3 构建生态补偿设施 | 第57-58页 |
4.4 管理冲击 | 第58-61页 |
4.4.1 源头数量管理 | 第58-59页 |
4.4.2 污染峰值控制 | 第59-60页 |
4.4.3 改变污染性质 | 第60-61页 |
5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谢屯镇生态低影响开发建议 | 第61-78页 |
5.1 谢屯镇概况 | 第61-62页 |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5.3 谢屯镇景观格局分析 | 第63-65页 |
5.4 谢屯镇的生态低影响开发建议 | 第65-78页 |
5.4.1 避免影响 | 第65-71页 |
5.4.2 最小化影响 | 第71-73页 |
5.4.3 管理影响 | 第73-74页 |
5.4.4 管理冲击 | 第74-7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页 |
6.2 优势、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 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83-86页 |
附录B 本文所选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