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论的城市边缘区更新研究--以大连市后盐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第10页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第10-11页
        1.1.3. 新常态下的步伐转变第11页
        1.1.4. 城市边缘区将继续存在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2-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3.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4. 研究对象及范畴第15页
        1.4.1. 城市边缘区的内涵及演变机制第15页
        1.4.2. 低冲击开发理论的内涵第15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2页
        1.5.1. 城市边缘区研究第15-20页
        1.5.2. 低冲击开发理论研究第20-22页
2. 大连城市边缘区分析第22-31页
    2.1. 城市空间演化第22-23页
    2.2. 城市边缘区分布及范围第23-28页
        2.2.1. 城市边缘区演变过程第23页
        2.2.2. 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第23-26页
        2.2.3. 城市边缘区分布特征第26-28页
    2.3. 城市边缘区特征第28-29页
    2.4. 城市边缘区类型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低冲击开发在城市边缘区更新中的理论拓展第31-44页
    3.1. 低冲击的土地资源利用第32-34页
        3.1.1. 高效率的土地利用第32-33页
        3.1.2. 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第33页
        3.1.3. 农地保护制度保障第33-34页
    3.2. 低冲击的生态环境建设第34-36页
        3.2.1. 绿地系统构建第34-35页
        3.2.2. 生态环境修复第35-36页
    3.3. 低冲击的交通模式第36-38页
        3.3.1. 外部交通衔接第36-37页
        3.3.2. 内部交通完善第37页
        3.3.3. 小尺度街区塑造第37-38页
    3.4. 低冲击的人居环境营造第38-42页
        3.4.1. 完善环境景观第39页
        3.4.2. 提升文化价值第39页
        3.4.3. 适老与适租改造第39-40页
        3.4.4. 推进公众参与第40-41页
        3.4.5. 引进外部智力第41-42页
    3.5. 低冲击的产业发展模式第42-43页
        3.5.1. 基本原则第42页
        3.5.2. 产业选择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大连市后盐村低冲击更新实践第44-72页
    4.1. 选址原则第44页
    4.2. 后盐村概况第44-61页
        4.2.1. 地理区位第44-45页
        4.2.2. 周边配套第45-46页
        4.2.3. 社会状况第46-48页
        4.2.4. 经济因素第48-49页
        4.2.5. 环境因素第49-50页
        4.2.6. 土地利用第50-52页
        4.2.7. 空间形态第52-53页
        4.2.8. 道路交通及居民活动第53-56页
        4.2.9. 开放空间及居民活动第56-61页
    4.3. 现状存在的问题第61-63页
        4.3.1. 居民利益丧失第61页
        4.3.2. 景观要素割裂,环境污染严重第61-62页
        4.3.3. 产业配置低端,经济发展缓慢第62页
        4.3.4. 居住拥挤与土地利用率低下并存第62页
        4.3.5. 交通无序,街巷品质较差第62页
        4.3.6. 缺乏积极的交往空间第62-63页
    4.4. 后盐村更新实践第63-72页
        4.4.1. 绿地系统规划第63-65页
        4.4.2. 道路交通规划第65-67页
        4.4.3. 开放空间规划第67-69页
        4.4.4. 产业规划第69-70页
        4.4.5. 总平面图第70-72页
5. 城市边缘区的更新策略第72-76页
    5.1. 低冲击的土地资源利用第72-73页
        5.1.1. 严格执行农地保护,保障公众利益第72页
        5.1.2. 推进城市边缘区闲置地改造第72页
        5.1.3. 保持城市边缘区用地多样性第72-73页
    5.2. 低冲击的生态环境建设第73-74页
        5.2.1. 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治理遗留生态环境问题第73页
        5.2.2. 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第73-74页
    5.3. 低冲击的交通模式第74页
        5.3.1. 构建多系统共存的交通结构第74页
        5.3.2. 塑造小尺度街区第74页
    5.4. 低冲击的人居环境建设第74-75页
        5.4.1. 营造舒适的公共开放空间第74页
        5.4.2. 调整城市边缘区的建筑以适应新的居住模式第74-75页
        5.4.3. 在多元合作的基础上推广公众参与第75页
    5.5. 低冲击的产业更新模式第75-76页
        5.5.1. 依托原有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第75页
        5.5.2. 接收主城区疏散产业,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链第75-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80-82页
附录B 图表来源第82-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网络在电梯群控技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低影响开发策略研究--以大连市谢屯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