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典型措施评估及其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分析 | 第11-18页 |
1.2.1 城市雨洪径流特性分析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雨洪控制利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雨洪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21-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径流采集材料 | 第21页 |
2.1.2 透水砖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3 下凹绿地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2.2.1 透水砖试验装置 | 第22页 |
2.2.2 下凹绿地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3.1 地表颗粒物特征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2 地表径流监测方法 | 第24-26页 |
2.3.3 透水砖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3.4 下凹绿地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5 新型雨水口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3.6 人工湿地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7 SWMM 模型原理 | 第28-30页 |
2.4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第3章 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 第31-47页 |
3.1 降雨事件分析 | 第31-33页 |
3.1.1 降雨量 | 第31页 |
3.1.2 降雨天数 | 第31页 |
3.1.3 降雨强度 | 第31-33页 |
3.2 地表沉积污染物特征研究 | 第33-35页 |
3.2.1 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33-34页 |
3.2.2 颗粒物纳污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3.3 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情况 | 第35-41页 |
3.3.1 悬浮物 | 第35-36页 |
3.3.2 含碳有机物 | 第36-37页 |
3.3.3 营养物质 | 第37-39页 |
3.3.4 重金属 | 第39-41页 |
3.4 降雨径流 EMC 研究 | 第41-42页 |
3.5 初期冲刷效应研究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LID 典型措施试验研究 | 第47-60页 |
4.1 透水砖 | 第47-49页 |
4.1.1 透水系数 | 第47-48页 |
4.1.2 防堵性能 | 第48-49页 |
4.2 下凹绿地 | 第49-55页 |
4.2.1 污染物控制 | 第49-52页 |
4.2.2 径流削减 | 第52-55页 |
4.3 新型雨水口 | 第55-56页 |
4.3.1 调蓄功能 | 第55页 |
4.3.2 除污功能 | 第55-56页 |
4.4 人工湿地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基于 SWMM 模型的 LID 模拟评估 | 第60-73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5.1.1 研究区域概化 | 第60-62页 |
5.1.2 设计降雨强度公式 | 第62-63页 |
5.1.3 模型参数率定 | 第63-65页 |
5.2 城市开发后水文效应模拟 | 第65-68页 |
5.2.1 不同开发程度水量模拟 | 第65-67页 |
5.2.2 不同降雨重现期水量模拟 | 第67-68页 |
5.3 低冲击开发模式下水量水质模拟 | 第68-72页 |
5.3.1 水量动态模拟 | 第69-71页 |
5.3.2 水质动态模拟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