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4页
    一、问题提出第10-11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页
            1 理论意义第11页
            2 实践意义第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21页
        (一)亲密关系适应的研究第11-17页
            1.亲密关系适应的概念第11-13页
                (1)亲密关系第11-12页
                (2)亲密关系适应第12-13页
            2.亲密关系适应相关的理论第13-14页
                (1)依恋理论第13页
                (2)Sternberg 的爱情三角论第13页
                (3)客体关系理论第13-14页
                (4)Eri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14页
            3.亲密关系适应的测量第14-16页
            4.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发展特点第16页
            5.亲密关系适应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二)人格特质的研究第17-19页
            1.人格的概念第17-18页
            2.大五人格特质第18-19页
        (三)亲密关系适应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1页
    三、研究设计第21-24页
        (一)研究目的第21页
            1.探索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结构第21页
            2.探讨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发展特点第21页
            3.探讨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第21页
        (二)研究假设第21-22页
        (三)研究方法第22页
            1.文献综述法第22页
            2.问卷调查法第22页
            3.教育与心理统计法第22页
        (四)研究程序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4-61页
    研究一: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结构的探索第24-37页
        (一)研究目的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7页
            1.被试第24-26页
            2.研究工具第26页
            3.研究程序第26-27页
            4.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7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1.开放式问卷分析与编码第27-28页
            2.问卷初始项目的专家评定第28-29页
            3.初始问卷分析与评定第29-32页
                (1)项目分析第29-30页
                (2)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0-32页
            4.正式问卷的评定与分析第32-35页
                (1)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32-33页
                (2)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33-35页
                    ①信度检验第33-34页
                    ②效度检验第34-35页
        (四)讨论第35-36页
            1.关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问卷第35页
            2.关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结构模型第35-36页
        (五)结论第36-37页
    研究二: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发展特点研究第37-51页
        (一)研究目的第37页
        (二)研究方法第37页
            1.被试第37页
            2.研究工具第37页
            3.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7-47页
            1.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总体特点第37页
            2.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性别差异检验第37-38页
            3.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年级差异检验第38-40页
            4.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专业差异检验第40-42页
            5.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恋爱时间差异检验第42-44页
            6.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恋爱程度差异检验第44-46页
            7.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及各因素的是否异地恋的差异检验第46-47页
        (四)讨论第47-50页
            1.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总体分析第47页
            2.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7-48页
            3.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年级差异分析第48页
            4.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专业差异分析第48-49页
            5.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恋爱时间差异分析第49页
            6.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恋爱程度差异分析第49-50页
            7.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在是否异地恋上差异分析第50页
        (五)结论第50-51页
    研究三: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第51-61页
        (一)研究目的第51页
        (二)研究方法第51页
            1.被试第51页
            2.研究工具第51页
            3.统计处理第51页
        (三)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1.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总体特征第51-52页
            2.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检验第52页
            3.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检验第52-54页
            4.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专业差异检验第54-55页
            5.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第55-57页
                (1)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第55-56页
                (2)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适应的回归分析第56-57页
        (四)讨论第57-60页
            1.关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分析第57-58页
                (1)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总体分析第57页
                (2)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分析第57-58页
                (3)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分析第58页
                (4)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专业差异分析第58页
            2.人格特质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第58-60页
                (1)神经质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第59页
                (2)外向性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第59页
                (3)开放性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第59-60页
                (4)尽责性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第60页
        (五)结论第60-61页
第三章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第61-64页
    一、研究的不足第61页
    二、建议第61-64页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第61-63页
        (二)对高校的教育与管理者的建议第63-64页
总结论第64-66页
    一、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结构的探索第64页
    二、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发展特点第64页
    三、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4页
    附录 1: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开放式问卷第70-71页
    附录 2: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预测问卷第71-72页
    附录 3: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正式问卷第72-74页
后记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回族青少年文化疏离感、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