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影子银行的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1.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及构架 | 第17-19页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9-30页 |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9页 |
2.2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 | 第19-21页 |
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30页 |
2.4.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GDP和CPI影响分析 | 第26-30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 | 第30-42页 |
3.1 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第30-32页 |
3.1.1 监管套利行为 | 第30页 |
3.1.2 宏观调控措施的频繁变动 | 第30-31页 |
3.1.3 地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 第31页 |
3.1.4 负利率时代的到来 | 第31-32页 |
3.1.5 金融抑制论 | 第32页 |
3.2 影子银行主要业务发展现状 | 第32-41页 |
3.2.1 银行理财 | 第32-34页 |
3.2.2 信托资产 | 第34-37页 |
3.2.3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 第37-38页 |
3.2.4 民间金融体系 | 第38页 |
3.2.5 互联网金融 | 第38-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4页 |
4.1 TVP-VAR模型的简要概述 | 第42-43页 |
4.2 重要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第43-45页 |
4.2.1 指标的来源说明及处理 | 第43-44页 |
4.2.2 指标的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4.3 基于TV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5-54页 |
4.3.1 引入GDP的模型分析 | 第46-50页 |
4.3.2 引入CPI的模型分析 | 第50-54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4-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 第55页 |
5.2.1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 第55页 |
5.2.2 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55页 |
5.3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宏观监管 | 第55-57页 |
5.3.1 构建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 | 第55-56页 |
5.3.2 完善法律法规 | 第56页 |
5.3.3 加强国际合作吸取国际经验 | 第56-57页 |
5.4 加强对影子银行微观监管 | 第57页 |
5.4.1 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页 |
5.4.2 完善影子银行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 第57页 |
未来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