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6页 |
1.1 漆黄素的概述 | 第15-18页 |
1.1.1 漆黄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15页 |
1.1.2 漆黄素的提取分离 | 第15-16页 |
1.1.3 漆黄素的药理活性 | 第16-17页 |
1.1.4 漆黄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 纳米制剂(纳米粒)概述 | 第18-20页 |
1.2.1 纳米制剂的优势 | 第18页 |
1.2.2 纳米制剂的载体材料 | 第18-19页 |
1.2.3 纳米制剂(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 第19页 |
1.2.4 纳米制剂(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19-20页 |
1.3 聚乳酸纳米粒 | 第20-23页 |
1.3.1 聚乳酸的概述 | 第20-21页 |
1.3.2 聚乳酸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3 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4 壳聚糖 | 第23-24页 |
1.4.1 壳聚糖的理化特性 | 第23-24页 |
1.4.2 壳聚糖在制剂方面的应用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 | 第26-39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仪器 | 第26页 |
2.1.2 药品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制备 | 第27页 |
2.2.2 空白聚乳酸纳米粒制备 | 第27页 |
2.2.3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28页 |
2.2.4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5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29页 |
2.2.6 单因素考察 | 第29页 |
2.2.7 最佳处方筛选 | 第29页 |
2.2.8 最佳处方的试验验证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3.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0-33页 |
2.3.2 加样回收率 | 第33页 |
2.3.3 单因素试验 | 第33-36页 |
2.3.4 壳聚糖修饰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筛选 | 第36-37页 |
2.3.5 最佳处方的实验验证 | 第37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壳聚糖修饰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释放 | 第39-50页 |
3.1 仪器和材料 | 第39-40页 |
3.1.1 仪器 | 第39页 |
3.1.2 试剂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2.1 壳聚糖修饰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空白壳聚糖修饰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壳聚糖含量对纳米粒的影响 | 第40页 |
3.2.4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5 包封率和载药率的测定 | 第41页 |
3.2.6 形态学考察 | 第41页 |
3.2.7 体外释放考察 | 第41-42页 |
3.2.8 稳定性考察 | 第42页 |
3.2.9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2页 |
3.2.10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3-49页 |
3.3.1 壳聚糖含量对纳米粒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 第43页 |
3.3.2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3 形态学考察 | 第44-45页 |
3.3.4 体外释放考察 | 第45-47页 |
3.3.5 稳定性考察 | 第47页 |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3.7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 第48-4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壳聚糖修饰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0-55页 |
4.1 仪器和材料 | 第50-51页 |
4.1.1 仪器 | 第50页 |
4.1.2 试剂 | 第50-51页 |
4.1.3 细胞株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细胞复苏 | 第51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4.2.3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51-52页 |
4.2.4 HCT116细胞形态学考察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4.3.1 HCT116细胞的抑制率 | 第52-53页 |
4.3.2 HCT116细胞形态学考察 | 第53-5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壳聚糖修饰漆黄素聚乳酸纳米粒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5-65页 |
5.1 仪器和材料 | 第55-56页 |
5.1.1 仪器 | 第55页 |
5.1.2 药品和试剂 | 第55-56页 |
5.1.3 动物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5.2.1 漆黄素混悬液的制备 | 第56页 |
5.2.2 大鼠给药方案 | 第56页 |
5.2.3 血浆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56页 |
5.2.4 体内色谱分析方法建立 | 第56-58页 |
5.2.5 检测线和定量限 | 第58页 |
5.2.6 体内药动学参数 | 第58页 |
5.2.7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58-5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9-64页 |
5.3.1 分析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59页 |
5.3.2 体内标准曲线 | 第59-60页 |
5.3.3 HPLC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考察 | 第60-61页 |
5.3.4 分析方法的回收率考察 | 第61-62页 |
5.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62页 |
5.3.6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62-63页 |
5.3.7 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63-64页 |
5.3.8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6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创新点 | 第67页 |
今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