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7-8页 |
2 与预防性行政诉讼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 第8-10页 |
2.1 与预防性行政诉讼相关的两个政府信息公开案例 | 第8页 |
2.2 相关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8-10页 |
3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基本理论 | 第10-16页 |
3.1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3.2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特征 | 第11-13页 |
3.3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比较研究 | 第13-15页 |
3.3.1 德国的预防性行政诉讼 | 第13页 |
3.3.2 日本的阻止诉讼 | 第13-14页 |
3.3.3 我国台湾地区的“单纯不作为诉讼”和“预防性不作为诉讼” | 第14页 |
3.3.4 英国的禁止令与阻止状 | 第14页 |
3.3.5 美国的“禁令制度” | 第14-15页 |
3.4 对域外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有益借鉴 | 第15-16页 |
4 我国构建预防性行政诉讼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 第16-20页 |
4.1 我国行政诉讼相关理论的探索 | 第16-17页 |
4.2 保护公民相关权利的实践需要 | 第17-18页 |
4.3 预防性行政诉讼在我国的初步发展 | 第18-20页 |
5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构建 | 第20-26页 |
5.1 受案范围 | 第20-22页 |
5.2 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22页 |
5.3 程序设置 | 第22-26页 |
5.3.1 案件的审查 | 第23-24页 |
5.3.2 审理和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24页 |
5.3.3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判决 | 第24-26页 |
6 结语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