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2.1 互动教学模式 | 第14-17页 |
| 2.1.1 互动教学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1.2 互动教学的原则 | 第15-16页 |
| 2.1.3 互动教学的模式 | 第16-17页 |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2.1 交互式语言教学 | 第17-18页 |
| 2.2.2 交往教学论 | 第18页 |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 2.3 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2.3.1 国内外有关互动教学的理念追溯 | 第19-21页 |
| 2.3.2 当代国内外互动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2-34页 |
| 3.1 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 3.2 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22-23页 |
| 3.2.1 研究时间 | 第22页 |
| 3.2.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3.2.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3.3 问卷的设计与内容 | 第23页 |
| 3.4 课堂观察的实施与内容 | 第23页 |
| 3.5 课下访谈的实施和内容 | 第23-24页 |
| 3.6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 3.6.1 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 第24-28页 |
| 3.6.2 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6.3 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影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因素 | 第34-39页 |
| 4.1 影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因素 | 第34-37页 |
| 4.1.1 内部因素 | 第34-35页 |
| 4.1.2 外部因素 | 第35-37页 |
| 4.2 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互动的能力形成的阶段 | 第37-39页 |
| 4.2.1 模仿学习阶段 | 第37页 |
| 4.2.2 独立操作阶段 | 第37页 |
| 4.2.3 创造超越阶段 | 第37页 |
| 4.2.4 教学互动化阶段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 第39-44页 |
| 5.1 研究的成果 | 第39-40页 |
| 5.1.1 互动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9页 |
| 5.1.2 互动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第39-40页 |
| 5.1.3 互动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0页 |
| 5.2 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40-42页 |
| 5.2.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40页 |
| 5.2.2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 第40-41页 |
| 5.2.3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 第41页 |
| 5.2.4 更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 第41-42页 |
| 5.2.5 调整学生自我学习态度能力 | 第42页 |
| 5.3 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5.3.1 深入分析教学实际,科学选取教学模式 | 第42页 |
| 5.3.2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课堂互动 | 第42页 |
| 5.3.3 领悟教学模式的精髓,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 | 第42-43页 |
| 5.3.4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 第43页 |
|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